唐末前宰相王铎,携带家眷300多人赴任,竟被人劫杀,除了美貌的侍妾被夺,再无一人

海边观潮客 2025-08-03 16:22:58

唐末前宰相王铎,携带家眷300多人赴任,竟被人劫杀,除了美貌的侍妾被夺,再无一人生还。谁也想不到,策划这起灭门惨案的,竟是一个著名天才诗人。​​ ​​公元883年,唐军收复长安,作为平定黄巢起义的总指挥,王铎以宰相的身份,对各路有功之臣论功行赏,风头一时无两。​​ 灭门的刀斧落下时,王大人可能还做着新官上任的梦呢。三百多口子人啊,拖家带口走在上任路上,哪能想到会碰上阎罗王的刀?杀光抢净,就留了个美貌侍妾——这留下的羞辱,比杀了她还狠。更绝的是,幕后指使的大黑手,不是别人,是写“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”的那位才子,韦庄! 这就奇了怪了。一个公认的诗人领袖,文采风流冠绝一时,怎么干出这等比土匪还黑的事?根子就在韦庄心里的那股邪火上。当年他跟王铎,那可是结下过死梁子。黄巢闹腾那会儿,韦庄从长安死里逃生,一路要饭去找在淮南躲难的老东家。跑到半路碰上王铎巡防的队伍,人家看这穷酸秀才不像好人,衣服扒了不说,连祖传的玉笛都给抢了。这份奇耻大辱,烧得韦庄眼睛都红了。后来王铎拜相封赏,春风得意马蹄疾,韦庄这边呢?诗是越写越出名,可那股刻骨的恨意,硬是泡在坛子里,越陈越辣。 黄巢是被打跑了,大唐的魂也跟着散了。什么狗屁王法纲常,都不顶饭吃了。天下乱成一锅粥,有刀就是草头王。韦庄看明白了,以前读书当官那条道,走不通!他心里那点墨水混着苦胆熬成的毒计,该倒出来了。正好,王铎这冤家撞上了。什么宰相、权柄,在乱世就是块肥肉。韦庄摸准了某些军阀想抢地盘、削山头的心思,那嘴皮子一动,文采全化成杀人的毒计——“姓王的以前就不地道,现在带着那么多财宝和人去当官,路上正好堵他!干了这一票,地是您的,人财归您,我就出口当年被扒裤子的恶气!” 一个曾经吟风弄月的才子,为了快意恩仇,把三百多条人命当成谈判桌上的筹码、泄愤的工具!诗人那颗敏感多情的心哪儿去了?早让世道的腥风血雨给腌透了,生出铁石一样的毒瘤!他递给刀手的,不光有杀王大人的算计,连同那三百老弱妇孺的命,像踩死窝蚂蚁一样不在乎。至于留下的那个侍妾?不过是给血腥结局添上一笔对“对手”彻底的羞辱,告诉世人:宰相又如何?命和脸面,我都能随心情剐。 ​​我的批判核心在这儿:韦庄这种知识精英道德底线的崩塌,比杀人放火本身更令人毛骨悚然。​​ 当他引以为傲的文采智慧、洞察世情的敏感,统统沦为精心策划暴行的燃料和遮羞布时,“诗人”这顶桂冠就变成了最伪善的面具。他利用了乱世的规则真空和人性的恶,将个人仇恨无限放大,以三百多无辜者的性命殉葬。这绝不仅仅是文人的“快意恩仇”,这是精神世界彻底沉沦后的道德深渊!侍妾的幸存,更是对这个家庭乃至整个阶层在劫难面前极端脆弱、女性沦为玩物命运的冷酷注脚。王铎的权势、三百口人的宗族体面,在铁血算计下脆得像层纸。所谓的“诗人风骨”,在血污面前,被剥得一丝不挂。 韦庄后来倒是凭着才华又当上了蜀国宰相,留下“洛阳才子他乡老”的诗句。不知他偶尔醉眼朦胧时,会不会闪过王铎一家三百口倒在血泊里的影子?那些被他一句毒计碾碎的无辜生命,成了他仕途“快意”背后,永远洗刷不掉的墨黑污迹。 ​​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​

0 阅读:0
海边观潮客

海边观潮客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