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美最后通牒 医药会大跌吗
上周五晚,老美向全球17家制药巨头下达最后通牒:60天内必须将美国药价"拦腰斩断"!这道突如其来的行政令犹如一记重拳,在周五美股全线溃败的阴霾中,将制药板块狠狠砸向深渊。赛诺菲暴跌超7%,百时美施贵宝、诺和诺德下跌近5%,葛兰素史克、默克均跌超4%,行业市值单日蒸发近百亿美元。
反观A股市场,上周五,医药板块却逆势绽放"结构性红花"——创新药企如百济神州、恒瑞医药都出现了红盘,中药龙头片仔癀、同仁堂也都出现了上涨,但市场狂欢背后暗流涌动,下周一的医药板块或将迎来"冰火两重天"的剧烈分化。这场横跨太平洋的药价博弈绝非简单的"美股跌-A股涨"线性传导,其背后暗藏着全球医药产业链的深度重构与价值重估。
深入剖析这场定价权争夺战,需要把握三大核心传导脉络:
其一,全球药价"天花板"的坍塌将倒逼中国药企加速"弯道超车"。特朗普政府拟采用的OECD最低价锚定机制,本质上是在全球医药市场强行安装"价格传导器"。这迫使国内原料药龙头如华海药业、九州药业加速向"原料药-制剂-创新药"三级火箭转型,其年报中披露的研发费用同比激增42%正是战略突围的明证。
其二,创新药估值体系正在经历"地壳运动"。当跨国药企被迫将海外收益"虹吸"回美国时,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、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等具有全球权益的国产创新药,反而获得重新定义国际定价权的战略窗口。
其三,产业链再平衡催生"剪刀差"机遇。历史总是惊人相似——2018年美国医保控价期间,药明康德的海外订单逆势增长37%,印证了成本压力下外包需求激增的黄金定律。当前药明生物在建的全球最大生物药CDMO基地,正是为这场产业转移提前布局的战略支点。
值得警惕的是,中药板块的爆发本质是资金对政策不确定性的"避险反应",其持续性需观察DRG/DIP支付改革的实际影响。真正决定行业走向的,仍是国内创新药"双通道"政策落地、医疗器械贴息贷款等内生变量。
就像半导体产业经历过的"断供之痛",中国医药产业正在全球定价权博弈中淬炼出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"金刚不坏之身"。那些在年报中展示出"研发-生产-商业化"全链条掌控力的企业,终将在风暴眼中筑起最坚固的价值堡垒。
大家更需注意的是,跟老美依赖较高的药企更需注意风险,这些企业如同行走在钢丝上的舞者,既要维持商业合作的平衡,又需警惕随时可能袭来的政策飓风。
老美监管部门挥舞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其突如其来的合规审查、出口管制乃至技术封锁,都可能让依赖度较高的企业遭受"断链"之痛。比如以前被审查的药明系,在今年4月份被审查以后就是连续几个跌停。其连锁反应更似多米诺骨牌,不仅波及上下游合作企业,更在生物医药行业投下长久的政策阴影。
对A股市场来说,医药板块肯定没有走完,但现在面临老美的通牒,大家还是要注意谨慎,因为你不知道他什么又要发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