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,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,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,连夜拉去领赏,然而,让他们没想到的是,就是这个小战士,把他们耍的团团转!
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1951年5月的朝鲜半岛,春寒尚未褪尽,夜色笼罩下的昭阳江南岸弥漫着硝烟的气息,17岁的常同茂蜷缩在灌木丛中,单薄的棉衣早已被荆棘刮破,双手紧攥着从美军尸体上缴获的卡宾枪。
这个来自河南巩县的农家少年,此刻正死死盯着百米外那座架着天线的帐篷,那里是美军第38团的指挥中枢,而他刚刚用七颗手雷炸毁了五个地堡,身后还跟着三十多名伤员和七名垂头丧气的美军俘虏。
三天前的深夜,常同茂所在的志愿军130团二连执行穿插任务时,在漆黑的山道上与美军巡逻队迎头相撞。
子弹撕裂空气的尖啸声中,这个身形瘦小的通讯兵刚要冲向被围的连长,就被两名美军士兵扑倒在地。
对方用电话线将他捆成粽子,像拖猎物般拽着往后方行进。押送的美军士兵叼着烟卷,电话线在常同茂手腕上勒出血痕,他们做梦都想不到,这个看似怯生生的少年会在未来72小时里,让整支美军部队陷入噩梦。
山路崎岖,交火声此起彼伏,常同茂保持着通讯兵特有的敏锐,注意到美国兵每隔半小时就要停下来抽烟,活结随着颠簸逐渐松动。
当第五根火柴划亮时,他突然挣开绳索,将藏在衣襟里的手榴弹甩向敌人,爆炸的火光中,这个17岁少年像猎豹般窜入夜色,军帽上沾着的敌人脑浆都没来得及擦。
真正的传奇此刻才刚拉开帷幕,他摸到岩石后喘气时,听见不远处传来熟悉的呻吟声,七八名志愿军伤员正蜷缩在弹坑里,三班战士小赵告诉他,连长和指导员都已牺牲,而美军指挥部就在两百米外的帐篷区。
常同茂把最后半壶水分给伤员,抄起两支缴获的卡宾枪消失在夜色中,月光下的美军阵地像座沉睡的巨兽,哨兵抱着枪打盹,电话线在帐篷间蜿蜒如蛛网。
他顺着电话线摸到中央帐篷,掀开帆布缝隙的瞬间,红绿闪烁的电台指示灯照亮了满箱军用地图。
正要动手时,皮靴声突然逼近,他钻进帆布堆佯装尸体,等巡逻队走远后,将七颗手雷捆成集束炸弹。
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里,这个单枪匹马的少年端掉了美军营级指挥部,冲击波掀飞的帐篷布像白幡般飘在半空。
黎明前的战场上,失去指挥的美军像无头苍蝇般乱窜,常同茂带着救出的伤员穿越火线时,七个美军突然从山坳冲出。
他没有选择交火,而是解下身上所有手雷,用刚学的英语喊出“投降不杀”,枪口顶住美军军官太阳穴。
看着这个满身硝烟的中国士兵身上晃荡的十二颗手雷,美军齐刷刷跪地举枪,这戏剧性的一幕,后来被战地记者称为“东方少年的魔法时刻”。
当晨雾散去,加里山主峰飘起红旗时,押着俘虏归来的常同茂才发现,自己炸毁的不仅是五个地堡和指挥所,更打碎了美军“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。
战后清点战果时,参谋们拿着统计表反复核对,炸毁五个地堡、端掉指挥部、击毙37人、俘虏7人、救出34名伤员。
这些数字放在任何老兵身上都堪称奇迹,而创造者竟是个入伍不到两年的“娃娃兵”,更令人唏嘘的是,当彭德怀元帅为他佩戴特等功勋章时,这个战场上的孤胆英雄紧张得同手同脚,差点在主席台上绊倒。
四年后,常同茂婉拒军校深造机会回到河南老家,军功章在木箱底沉睡了四十多年,直到1995年抗美援朝纪念展征集文物,子女才从旧棉袄里翻出用油布包裹的战报。
面对记者追问,老人摩挲着勋章说:“比起躺在朝鲜的战友,我哪有资格谈功劳?”
这个身高不足1.6米的通讯兵,用集束手雷和空罐头盒改装的诡雷,诠释了什么叫“智慧比钢铁更有力量”。
他的故事被写入《中国人民解放军百名经典战例》,独创的“单兵破袭战术”至今仍是军校教材。
常同茂在七十年前用真正的战场智慧证明,最厉害的武器从来不是枪械,而是中国军人刻进骨血里的勇气与灵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