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,老山前线,战斗结束后,连长张荣先与自己的战友抱头痛哭。此时,他们完成了作战任务,并活着走下了战场。满头大汗,浑身污垢的他们并没有欢呼庆祝,反而是放下了冲锋枪,紧紧拥抱在一起,痛哭流涕。 张荣先的右手还在抖。怀里的战士叫王磊,是他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兵。出发前那晚,王磊娘塞给张荣先一袋炒花生,说“俺儿爱吃这口,连长您多照应”。现在花生袋还揣在张荣先的作战服里,可王磊再也吃不上了——刚才清理阵地时,张荣先在弹坑里找到半截还在冒烟的枪管,那是王磊的冲锋枪。 那个装炒花生的粗布袋子,贴着张荣先汗湿的胸口,这会儿烫得像个烧红的炭。王磊娘塞过来时,那股子花生的焦香和泥土味儿还特鲜明。王磊这小子,出发路上还惦记,咧着嘴说“连长,打完仗可得还我”。现在仗打完了,花生还在袋子里挤得满满当当,说这话的人没了。张荣先搂着战友哭,一半是任务完成的心力交瘁,另一半?是那股能把人灵魂凿穿的愧疚和后怕——他把人带出来了,却没能把人带回去。 战斗任务完成了,军令如山,他们撤下来了。可谁规定了“撤下来”就一定会喜悦?活着的人心里背上了更多。战友的哭嚎声震天响,是在给没法哭出来的王磊喊魂?还是给自己被炮火轰掉半条命的心脏找点支撑?战争机器的冰冷齿轮碾过的地方,留下这些活生生的血肉,在胜利命令下达的那一刻,反而被更深的痛楚和空虚裹住了。庆祝?省省吧,能喘气的都像刚从地狱河里爬出来半截。 张荣先的右手一直在抖,根本停不下来。是后怕?是肾上腺素退潮?还是攥王磊那半截枪管攥得太狠,硝烟和血都渗进骨头缝里了?那枪管还烫着,像王磊刚咽气不久的温度。他把枪管找回来,又能怎样?能拼出个活蹦乱跳的王磊?还是能给山东那个盼儿子回家吃花生的老母亲交差?这截烧焦的金属,成了他领回家的第一块“军功章”,沉重得能把人压进地里。战场上的“牺牲”是命令,但真看到一个你从老家带出来的娃变成一片焦铁,连长身份能当铠甲用?骗鬼吧! 最痛快的批判点必须说开:我们习惯了宏大叙事下对“英勇牺牲”的赞歌,却总想轻轻掠过生还者要背负的、那份噬骨灼心的具体痛楚和精神碾磨。 张荣先的眼泪和颤抖的右手,王磊娘那份永远送不出去的炒花生,它们不漂亮,不够“昂扬”,却是战争最真实、最无法抹平的伤痕。任务完成的“幸存”,对当事人而言,往往是另一种漫长煎熬的开始——往后无数个日夜,炒花生的香味,战友消失前的最后一眼,半截枪管的滚烫触感,都会在梦里翻出来鞭打灵魂。张荣先把花生揣回口袋的时候,揣进去的是一辈子也还不清的“人情债”。 王磊成了英雄名册上的一个名字,对张荣先,那是永远有口难言的愧与痛。这种无声的精神碾磨,谁来“照应”?谁来真正抚平?别光顾着欢呼胜利,多看看活下来的人眼里那份沉重的空洞吧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1985年,老山前线,战斗结束后,连长张荣先与自己的战友抱头痛哭。此时,他们完成
海边观潮客
2025-08-03 00:27:25
0
阅读: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