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上将格雷戈里・吉洛特的预言终究成真了。 其实早在2024年2月,作为

古今知夏 2025-08-02 07:13:20

美上将格雷戈里・吉洛特的预言终究成真了。 其实早在 2024 年 2 月,作为北美防空司令部负责人的他,就在国会听证会上敲响了警钟。他明确指出,中国空军的远程训练频次同比增加 40%,运油 - 20 与歼 - 20 的编队巡航已常态化。 这些情报数据最终指向一个结论:中国正在突破 "第一岛链" 的地理限制,将战略威慑范围扩展至太平洋纵深。而半年后的一幕,恰恰印证了他的判断。 2024 年 7 月 24 日,两架中国轰 - 6K 轰炸机与俄罗斯图 - 95 编队出现在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边缘,北美防空司令部紧急出动 F-35、F-16 和加拿大 CF-18 战斗机进行拦截。 这是中国轰炸机首次飞抵北美大陆附近,飞行轨迹距离阿拉斯加海岸不足 500 公里,直接将美国本土纳入远程导弹射程。 这场历史性的巡航背后,是中国空军远程打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。轰 - 6K 经过多次升级,不仅加装了空中受油管,还能携带射程超过 2500 公里的长剑 - 20 巡航导弹。 而且,从中国东北起飞后,借助俄罗斯开放的领空,轰 - 6K 只需一次空中加油即可抵达白令海峡,航程覆盖美国西海岸主要城市。这种战术协同让美国军事专家惊呼 "中俄正在北极构建空中走廊,把阿拉斯加变成战略缓冲区。" 如今让五角大楼紧张的是,此次巡航暴露了中国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。护航的苏 - 30SM 和苏 - 35 战斗机来自俄罗斯空天军,而中国轰炸机群使用的导航数据链与俄军完全兼容。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,2023 年中俄首次实现轰炸机互降对方机场的突破,这意味着两国空军已打通指挥、通信、后勤全链条。 更硬核的是,轰 - 6K 这次携带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,末端速度超过 8 马赫,美国现有的 "标准 - 3" 拦截弹根本追不上。这种导弹采用乘波体设计,能在大气层边缘做不规则机动,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雷达网捕捉到信号时,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仅仅不到 3 分钟。 与此同时,中国空军的体系支撑能力也让美军头皮发麻。这次行动中,部署在北极圈内的 "海雕 - 10" 无人机提前 72 小时抵近侦察,同步回传的气象数据让轰炸机群避开了白令海峡的强气流。 绝的是,太空轨道上的 "高分七号" 卫星实时更新了阿拉斯加沿岸的美军雷达位置,轰 - 6K 得以绕开最密集的监测区域。这种 "空天地" 一体的保障体系,十年前还只存在于美军的作战手册里。 面对这样的局面,美国空军的应对显得捉襟见肘。F-35 虽然隐身性能出众,但为了拦截轰炸机全程开启加力燃烧室,燃油消耗速度比预案快了一倍,不得不提前返航。留在空中的 F-16 更尴尬,想靠近识别却被轰 - 6K 护航战机的电子干扰吊舱压制,雷达屏幕上满是雪花。 这记 "耳光" 打得美国措手不及。自冷战结束以来,北美大陆从未面临如此直接的空中威胁。上世纪 90 年代,俄罗斯图 - 95 每年平均接近阿拉斯加空域 12 次,但中国军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 "默契"。美国《国家利益》杂志哀叹 "当中国轰炸机与 F-35 同框时,太平洋的战略平衡已被彻底颠覆。"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,中国此次行动完全符合国际法。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最远延伸至海岸线外 500 公里,而中俄军机始终在国际空域飞行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明确表示,这是 "例行性训练活动",旨在检验部队远海作战能力。这种有理有据的回应,让美国的 "抗议" 显得苍白无力。 这场发生在北极圈的空中交锋,不过是中美战略博弈的缩影。当美国还在纠结于南海岛礁和台海局势时,中国已悄然在北极、太空、网络空间开辟新战场。 正如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所言,低估中国的代价正在显现 —— 当轰 - 6K 的轰鸣声回荡在阿拉斯加海岸时,美国终于意识到,那个只能生产廉价商品的 "低端制造国",早已成长为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全球玩家。而这,仅仅是个开始。

0 阅读:36
古今知夏

古今知夏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