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佩斯说,父亲后来承认,第一眼就看上了母亲,母亲才18岁。 陈强原名陈庆三,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徐家河村。那时候农村穷,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两岁时村里闹大水,一家子裹着棉衣讨饭逃到太原。童年就在太原长大,吃救济粥度日。从小接触民间社火班子,学踩高跷、唱小调、翻跟头,这些成了他早年的技能。一九三六年上山西中学,和同学搞起新生剧社,演抗日街头剧。一九三七年去绥远,认识陈波儿和张瑞芳这些前辈。一九三八年通过渠道到延安,进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。冼星海夸他嗓子好,但他把精力放救国上。一九四五年在延安窑洞创作《白毛女》,领导让他演黄世仁,他起初不乐意,怕影响找对象,后来还是接了。一九四六年在河北怀来演出,战士差点开枪打他。这角色让他一辈子贴上反派标签,但也让他在电影圈站稳脚跟。陈强从小经历这些事儿,让他明白生活得靠自己找路子。他后来只淡淡说过,苦是苦,可人得自个儿找乐子。 一九四七年,陈强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,在鹤岗的厂区工作。那年李玉洁十八岁,比他小十一岁,她负责录音。陈强后来跟陈佩斯承认,第一眼就看上她了,但因为她太年轻,没马上行动。他们在厂里合作过几次,渐渐熟络起来。李玉洁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岁时进厂第三期训练班,学录音技术。陈强那时候已经是演员,两人因为工作接触多。她管录音设备,他演戏,两人就这样从陌生到熟悉。过了几年,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七日,他们在厂宿舍结婚,穿单位发的黑棉袄,抱被子就算礼成。这段感情从初遇开始,就注定长久。李玉洁不是圈里明星,是幕后工作者,但她支持陈强的事业。陈强演反派出名,她在家操持一切。他们的结合不是轰轰烈烈,而是实打实的过日子。陈佩斯后来回忆,这事儿说明父亲不是只演坏人,私下对家庭的责任心强。这一眼相中,成了他们一辈子的基础。 一九五零年,陈强继续演《白毛女》电影版,还是黄世仁。一九五一年,长子陈布达出生,那时陈强在匈牙利演出,通过电报起名布达。一九五四年,陈佩斯出生,顺着叫佩斯。后来生女儿陈丽达,取多瑙河岛名。家里穷,靠陈强一台缝纫机给全家做衣服。从招待会带回馒头橘子,分给孩子吃。橘子皱了也照样香。陈强演反派,家玻璃常被砸,他用报纸糊上,不花钱配新玻璃。陈佩斯小时候见识这些,明白父亲的节俭。陈强一九八四年退休,和陈佩斯成立公司,自筹钱拍片。起初没发行权,一部片只拿几百块。他拍儿子肩膀,说没事,再折腾。九十年代拍《父子老爷车》和《爷俩开歌厅》,观众笑场多,也让陈强开心。陈佩斯说,父亲教他演戏,手把手带。陈强六十岁还拍电影,八十岁演电视剧《飞来横福》,耍大刀练得认真。 二零零一年,陈强中风,半身不遂。陈佩斯把父母接昌平大房子住。他坐在轮椅上,摸儿子手,说总算有像样床。二零零八年,白内障让他几乎失明。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,在安贞医院去世,九十四岁。陈佩斯给他换新衬衣,系领带,穿上那双舍不得穿的皮鞋。陈强从小贫困,长大演戏,一辈子清贫,但把爱藏在细节里。陈佩斯后来明白,父亲的仁义在小事儿上体现。住院时还给朋友敬礼,说对不起没贡献多。陈强走后,李玉洁精神恍惚,陈佩斯天天牵手散步,去旧录音棚看,学做饭给她吃。汤糊了也端上。李玉洁缓过来,九十多岁还斗嘴。陈佩斯六十多了,说母亲在就不敢老。每天给她熬小米粥。陈强一生把戏演好,把人做好,这话陈佩斯传下去。这些回忆让陈佩斯觉得父亲还在台下乐。 陈强一九三九年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,开始正式戏剧演出。一九四七年参演首部电影《留下他打老蒋》。他演过《红色娘子军》南霸天等反派,获百花奖终身成就奖。陈佩斯一九六九年因家庭影响去内蒙古插队,十五岁半年吃不上肉。父亲从干校寄信,说想演戏就演,别管我。一九七三年,田华介绍考上八一厂,父亲哭了,那是陈佩斯头回见他掉泪。一九七九年陈强平反,继续工作。陈佩斯首部电影《瞧这一家子》跟父亲合作,学卓别林风格。父亲教他注重分寸感和节奏感。陈强晚年病情反复,陈佩斯暂停工作陪床前。护士说,陈强记忆消失的都是不开心事儿,只记得童年和抗日故事。陈佩斯感叹父亲善良。陈强去世时,陈佩斯独自守候半小时。这些事儿说明父子间的情谊深厚。
黄渤并不是在押宝,而是他觉得陈佩斯父子挣不了钱,所以才选择五亿分账的,他早算准陈
【156评论】【45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