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向全球宣布:又一张国家名片诞生!该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。 2025年盛夏

阿离言娱乐说 2025-08-01 14:23:58

中国向全球宣布:又一张国家名片诞生!该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。 2025年盛夏,甘肃武威的戈壁深处,一座其貌不扬的实验堆实现了满功率运行。 这标志着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实验堆从概念变成了现实,也意味着一项被全球顶尖科学家搁置了半个多世纪的技术,在中国手中重获新生。 这究竟是怎样一项技术,能让曾经的核能强国望而却步,却最终成为中国一张闪耀世界的新名片? 说起来,钍基熔盐堆并非什么新鲜概念。早在上世纪60年代,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就已着手研究,甚至设想过把它装进轰炸机,实现无限续航。 可是,这个宏大的计划很快就进行不下去了。熔盐的强腐蚀性始终是个大麻烦,复杂的燃料循环系统也让人头疼,高昂的维护成本更是劝退了所有人。 更关键的是,后来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了洲际导弹,军方对核动力轰炸机的兴趣大减,科研经费自然也就断了。况且,美国本土铀矿资源丰富,火电也足够便宜,实在没必要去啃这块硬骨头。 在这之后,印度、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曾尝试跟进,但无一例外,都被同样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挡住了去路,最后不了了之。 半个多世纪以来,钍基熔盐堆在绝大多数国家,始终只是一份躺在档案柜里和PPT上的理论。也难怪美国能源部的官员会带着一丝酸楚评论:“我们还在做PPT,中国人已经干成了。” 别人眼中的技术死胡同,对中国而言,却是一条必须走通的战略出路。中国的能源结构长期面临一个严峻问题:70%的石油和75%的铀矿依赖进口。 能源的命脉攥在别人手里,滋味并不好受。比如2022年国际油价一波动,中国仅在进口石油上就多花了上千亿元,直接吞噬了1.2%的工业利润。 这种“卡脖子”的痛感,促使中国必须寻找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方案。因此,发展一种不依赖进口、安全又高效的核能技术,就成了国家能源安全、气候目标乃至国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。 2011年,中国科学院牵头,联合清华、上海交大等顶尖力量,正式向钍基熔盐堆技术发起了冲击。在荒凉的戈壁滩上,两千多名平均年龄仅三十出头的科研人员,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四年的科研长征。 他们住着板房,面对着外界的普遍质疑,硬是攻克了超过600项关键技术,甚至连反应堆的核心部件——熔盐泵,都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。 很多时候,研发甚至是从最基础的材料开始的,因为根本买不到现成的,单单一个焊接工艺,就反复试验了二百多次。 而之所以选在风沙大、温差剧烈的武威戈壁,也正是为了在最严酷的环境下,验证这套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 这场艰苦的努力,换来的是一场能源技术的革命。 首先,它彻底改变了核燃料的来源。传统核电站用铀,而熔盐堆用钍。钍在地壳中的储量是铀的三倍以上,仅仅中国西北地区探明的储量,就足够全国使用上万年。 更有利的是,钍是开采稀土时的常见伴生矿,获取成本比铀低近四成。一吨钍产生的能量,相当于200吨铀,经济效益不言而喻。 其次,它在设计上就杜绝了类似福岛的灾难。传统反应堆依靠高压水冷却,一旦失控,就有堆芯熔毁和爆炸的风险。钍基熔盐堆的燃料呈液态,且于常压下运行。 万一发生意外导致温度过高,堆底一个用熔盐凝固的“塞子”会自动熔化,液态燃料会因重力自动流入下方备用的安全罐中,迅速冷却凝固,从物理原理上就不存在堆芯熔毁的可能。 进一步看,它的运行效率和选址灵活性也远超传统核电。熔盐可以被加热到700℃以上的高温,这使得其发电效率比传统压水堆高出近50%。 而且它不依赖大量水源进行冷却,这意味着核电站可以摆脱对海岸线的依赖,建在广阔的内陆、沙漠和戈壁,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西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。 它几乎零碳排放,产生的核废料半衰期也只有短短三百年,远低于传统核废料的数万年,后续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大大降低。 这些优势正在重塑中国的能源格局。它使能源自给自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一旦能源成本大幅降低,工业与民用电价必然会随之下降。 有了稳定廉价的电力,西部大开发将获得强劲引擎,而模块化的小型堆,甚至可以为偏远地区和海岛提供独立的能源解决方案。 在国防领域,这种更小、更安静、功率密度更高的反应堆,对提升核潜艇和航母的隐蔽性与续航能力,同样意义重大。 更重要的是,中国凭借这项技术,已经在第四代核电领域领跑世界。过去在国际能源会议上,我们更多是听众;现在,轮到我们上台做主旨演讲,回答各国的提问。 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多次派代表团前来考察,并表达了引进技术的意向,不过中方目前暂未考虑出售,而是优先完善国内的产业链。 这项技术甚至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——未来在月球或火星建立基地,一座小小的熔盐堆,远比运输成吨的化石燃料或铺设巨大的太阳能阵列要现实得多。

0 阅读:0
阿离言娱乐说

阿离言娱乐说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