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日本学的?欧盟也改口:没能力投资美国6000亿美元 前脚日本刚把“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”的承诺说成是“空头支票”,后脚欧盟也跟着表态,说“没能力兑现6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”,还特别强调这笔钱得由欧洲的私营企业来出,政府不会掏一分钱。 今年7月,美国和日本达成贸易协议,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,美国则把对日本输美商品的关税从25%降到15%。可协议刚签没几天,双方就开始“各说各话”。 美国财长贝森特说得很直白,这笔钱得由日本政府直接掏腰包,而且美国要拿90%的利润。 但日本政府赶紧出来澄清,说这5500亿美元其实是政府旗下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担保额度,不是真金白银的财政支出,利润分配也得“按贡献和风险来定”。 更有意思的是,有日本官员私下透露,这个数字是为了哄特朗普高兴才夸大的,实际能拿出来的可能只有“几万亿日元”。 为啥日本会这么“口是心非”呢?说白了还是经济压力太大。这些年日本经济一直半死不活,国内少子老龄化严重,消费市场萎缩,企业投资意愿也不高。 再加上日元持续贬值,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,1日元只能兑换0.0067美元,5500亿日元换算成美元也就37亿左右,和美国的预期差了十万八千里。 更要命的是,日本企业这些年大量海外投资,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,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92年的1569万降到了2022年的1053万。要是再把有限的资金砸到美国去,国内经济可能更撑不住了。 日本这边还没消停,欧盟又紧跟着“翻车”了。同样是7月,美国和欧盟达成协议,美国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%的关税,欧盟则承诺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,还要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和武器。 可协议墨迹还没干,欧盟就反悔了,说这笔投资得靠私营企业,政府没钱也没权强制企业掏钱。这一下就把美国给惹毛了,特朗普直接威胁要恢复更高的关税。 欧盟为啥也这么“不靠谱”呢?其实是有苦难言。 俄乌冲突爆发后,欧盟为了制裁俄罗斯,不得不高价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,能源成本暴涨,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能源总额还不到800亿美元,要在3年内买到7500亿美元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 再加上欧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,德国、法国这些大国还能撑一撑,波兰、匈牙利这些小国早就叫苦连天了。 更麻烦的是,欧盟成员国之间分歧严重,德国担心汽车产业受关税冲击,法国抱怨能源主权被削弱,意大利、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又觉得自己被“抽血”。 在这种情况下,欧盟根本没办法拧成一股绳,兑现投资承诺自然也就成了空话。不管是日本还是欧盟,其实都掉进了美国设的“关税陷阱”里。 特朗普政府的套路很简单:先威胁加征高额关税,逼你妥协,然后再让你承诺投资和采购,美其名曰“对等贸易”。 这种“大棒加胡萝卜”的策略,短期内确实能让盟友服软,但长期来看,只会让双方都受伤。 对美国来说,虽然能拿到一些投资和订单,但关税提高会推高国内生产成本,比如钢铝关税就让福特、通用这些汽车巨头叫苦不迭。 对日本和欧盟来说,被迫开放市场和转移产业链,只会加剧国内经济困境,甚至引发社会动荡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,这些投资承诺本身就漏洞百出。日本的5500亿美元投资,很多都是私营企业早就计划好的项目,比如罗氏和诺华在美国建研发中心,根本就算不上“新增投资”。 欧盟的6000亿美元投资,就算分摊到5年,每年1200亿美元,可2024年欧洲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才1518亿美元,而且这里面有多少是“水分”还不好说。 再加上美国政策反复无常,今天承诺的投资,明天可能就因为特朗普一句话打水漂了,哪个企业敢真金白银地往里投呢? 说到底,日本和欧盟的“食言”,其实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。在全球化退潮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,各国都在忙着“自保”,所谓的“盟友关系”在经济利益面前显得格外脆弱。 美国想通过关税胁迫盟友“输血”,结果却把自己变成了“孤家寡人”;日本和欧盟为了短期利益妥协,却埋下了长期衰退的隐患。这场“投资游戏”的最终结局,可能是谁都讨不到好。
欧盟现在后悔了,开始拿出“契约精神”武器了,坚决不承认美欧条约了。最近欧盟算是
【5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