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财长声称“吓唬住了中国”,中国网友群嘲:你哪来的幻觉? 贝森特的逻辑链条看似清晰:美国拉拢日欧→形成对华包围圈→谈判桌上施压→中方被迫让步。但这套看似严密的推理,在现实面前却像纸糊的房子般脆弱。让我们先看看美方宣称的“战果”到底是什么成色。 根据美国官方的说法,日本承诺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,欧盟承诺6000亿美元,作为交换,美国将部分商品的关税从25%下调至15%。这些数字乍一听确实唬人,但稍微深挖就会发现,所谓的“投资保证”不过是空中楼阁。 日本政府在协议达成后迅速澄清,这笔5500亿美元并非政府直接拨款,而是“期望企业达成的投资目标”。同样,欧盟在特朗普官宣后几小时就承认,6000亿美元都要靠私人企业承担,欧盟根本没有强制企业掏钱的权力。 说白了,这两笔天文数字不过是日欧政府为了应付特朗普的“政绩需求”,提前调查了企业投资意愿后报出的虚数。 更讽刺的是,美方在协议中还设置了堪称“霸王条款”的利润分配机制。白宫宣称,日本投资产生的收益90%归美国所有,理由是“美国提供了市场和安全保障”。 这种近乎明火执仗的利益分配方案,连日本政府都看不下去。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公开表示,利润分配将“根据各方贡献和风险承担情况确定”,暗示美方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。这种自说自话的谈判方式,暴露了美国在盟友关系中一贯的霸凌心态。 为什么日欧会在协议达成后迅速“变脸”?这背后折射出美国与盟友关系的结构性矛盾。在特朗普政府“美国优先”的政策框架下,传统盟友早已对美国的单边主义积怨已久。 以日本为例,其半导体、汽车等产业长期依赖中国市场。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,2024年中日贸易额达3780亿美元,其中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占日本总出口的42%。 如果日本真的按照美国要求大幅增加对美投资,必然会挤压其在华业务,这是日本企业难以接受的。同样,欧盟在新能源、高端制造等领域与中国深度绑定,德国大众、法国空客等企业每年在华营收均超过百亿美元。让这些企业为美国的产业政策“埋单”,无异于让它们自断财路。 更关键的是日欧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相对弱化,日本近年来加速推进“防卫装备自主化”,2024年军费突破GDP的2%,创历史新高。 而欧盟也在推动“战略自主”,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独立的太空军和网络战部队。这种战略自主意识的觉醒,使得日欧在经济合作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,而非无条件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。 回到斯德哥尔摩会谈本身,实际进展与美方的高调宣传形成鲜明对比。根据中美双方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,会谈主要成果包括:将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%部分展期90天,放宽部分芯片和稀土出口限制,同意建立“产业政策对话机制”。 这场舆论风波,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上的类似场景。1985年“广场协议”后,日本被迫接受日元大幅升值,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。但时移世易,21世纪的中国已非当年的日本。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,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万亿元,是日本的5.2倍。这种内需驱动的经济模式,使中国对外部冲击的承受能力远超当年的日本。 从科技实力看,中国在5G、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领域已实现领跑。2024年,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7.9万件,占全球38%,其中华为、中兴等企业在通信领域的专利数量居全球前两位。这种技术自主性,让中国在应对科技封锁时更具底气。 贝森特的“吓唬论”,本质上是美国霸权思维的惯性发作。在单极世界秩序逐渐瓦解的今天,这种试图通过拉拢盟友施压对手的策略,显得愈发不合时宜。中国网友的群嘲,既是对美方不切实际幻想的回应,也是对国际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。 历史终将证明,任何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都是徒劳的。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会谈后所说:“中方始终认为,中美合则两利、斗则俱伤。我们愿在相互尊重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,与美方探讨合作路径。 但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,施压和讹诈只会适得其反。”这种理性而坚定的态度,正是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底气所在。 当美国政客还在沉迷于“实力地位”的幻觉时,世界早已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、更加务实的新时代。在这个时代,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虚张声势的协议数字,而在于能否顺应历史潮流,与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日本、美国的关税又变了?之前说好的15%向美国投资5500亿,结果两
【10评论】【9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