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最近,印度塔塔集团旗下 Voltas 公司跑到上海,向中国空调压缩机企业抛出合作意向,希望获得技术和设备支持以提升印度本土压缩机水平。不过,这场合作谈判很快就碰了钉子 —— 上海海立集团在第一时间发布澄清公告,明确表示 “合资没得谈,技术转让不可能”。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 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空调市场之一,2025 年预计销量将突破 1600 万台,2026 年更有望达到 2000 万台。然而,本土产能却严重不足,全年压缩机产量仅 550 万台,连需求的三分之一都无法满足。为缓解供应压力,印度政府不得不在 2025 年 4 月临时放宽政策,允许进口未经认证的中国压缩机,但这一豁免期限仅为一年。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印度制造业的结构性缺陷。尽管莫迪政府大力推动 “印度制造”,但空调压缩机作为技术密集型产品,其研发和生产涉及精密制造、材料科学等核心环节,印度企业短期内难以突破技术瓶颈。以变频压缩机为例,印度市场近 90% 依赖进口,其中 58% 来自中国。 面对市场缺口和政策压力,塔塔集团旗下 Voltas 公司试图通过国际合作实现技术跨越。2025 年 5 月,Voltas 高层赴华谈判,提出与海立集团合资建厂的方案,甚至暗示愿意让海立控股。这一策略并非偶然 —— 早在 2022 年,双方曾达成合资协议,计划在印度建设年产 400 万台变频压缩机的工厂,当时海立持股 60%。 但此次谈判中,Voltas 的诉求明显升级。印度媒体报道称,Voltas 希望海立不仅提供设备,还需转让核心技术,且海立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将降至少数比例。这种 “技术换市场” 的套路,与印度近年来在汽车、电子等领域对中企的要求如出一辙。 海立集团的拒绝态度,源于对市场风险和技术安全的清醒认知。作为全球空调压缩机前三强企业,海立在变频技术、绿色制冷剂应用等领域拥有 2900 多项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超过 1100 项。其自主研发的 R290 环保压缩机已实现规模化应用,2023 年销量同比增长 160%。 更关键的是,印度市场的营商环境充满不确定性。近年来,印度以 “国家安全” 为由多次限制中国投资,中资企业在印项目普遍面临审批拖延、政策反复等问题。例如,2022 年海立与 Voltas 的合资工厂原计划 2024 年投产,但因印度环保政策调整,项目至今仍未落地。 这场谈判的破裂,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复杂图景。中国压缩机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势,已占据全球 60% 以上的市场份额,在能效、可靠性等指标上领先印度企业至少 5 年。面对这种差距,印度若想实现 “技术自主”,单纯依赖外部转让显然行不通。 值得关注的是,海立集团并非完全拒绝合作。其在印度已有独资工厂,且 2023 年向 Voltas 等客户出口压缩机超 200 万台。这种 “产品输出而非技术输出” 的策略,既规避了知识产权风险,又能通过市场渗透巩固优势。正如行业分析师指出的,中国企业正从 “制造代工” 转向 “技术主导”,在关键领域必须守住核心竞争力。 随着印度政府 2027 年能效新标准的实施,空调压缩机的技术门槛将进一步提高。新标准要求压缩机效率提升 30%,变频技术普及率从 20% 提升至 90% 以上,这对本土企业而言是巨大挑战。Voltas 若无法获得外部技术支持,其 500 亿卢比的投资计划可能沦为泡影。 对中国企业来说,这场博弈提供了重要警示:在全球化进程中,技术优势是最可靠的护城河。正如格力电器近期发布的 “国际领先” 压缩机技术,以及美的在宽频化变频领域的突破,中国制造业正通过持续创新重塑全球产业格局。面对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合作请求,中企需在市场拓展与技术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,避免重蹈 “市场换技术” 的覆辙。 这场发生在上海滩的技术博弈,或许只是全球产业竞争的一个缩影。但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:在核心技术领域,没有捷径可走。无论是印度的 “制造雄心”,还是中国的 “智造升级”,最终都要靠真刀真枪的研发投入来决出胜负。
印度2024-2025年外资(FDI)只剩下9.49亿美元,其中今年5月的FDI
【1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