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,24岁的八路军副旅长,红着脸去跟一个女排长相亲,谁知,女排长却说:“我参军不是给别人当老婆的!”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,可以点一下“关注”,并留下大家的看法! 黄克摔掉手中的饭碗,站起身来,满脸不屑地看着政工干部丢来的婚事介绍信,说:“我参军是为了打仗,不是给谁当老婆的。”营地一时静得出奇,谁也不敢接话。 她的声音不大,却有种不容置疑的锋利,这不是她第一次拒绝组织安排的相亲,但这一次介绍人是王尚荣,团里公认的英雄,组织也格外重视这事。 但黄克不为所动,她从小在县里的男孩堆里长大,骑马打猎样样拿得出手,军校毕业后,她主动请缨上前线,一路从通信员干到副连长,硬是在一次突围战里带出整整一个排,谁也没怀疑过她的能力。 她身上的干净利落和毫不妥协的决绝,让王尚荣第一次注意到她,并不只是因为那张拒绝信,他记得那天她穿着沾满泥水的军服走进团部,汇报战况时,几名男兵低声议论她的长相和性格。 王尚荣没有搭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她,直到她站在图板前,干脆利落地分析了敌情与下一步部署。 他心里起了波澜。他见过太多软弱的顺从者,也见过不少打仗勇敢却没头脑的人,但像她这样的人,真不多。 组织看出王尚荣对她有兴趣,就想趁热打铁促成这桩事,他们安排了一次野战救护演习,让黄克也被派过去“观摩”,她一眼就看出这其中的意图,皱了眉却没说话。 她不是不懂感情,只是她更明白在战场上,靠不住的是感情,靠得住的是枪口下的判断,第一次真正的碰面并不愉快。 王尚荣拎着两只水壶走来,说了句客套话,黄克转身就走,传出去之后,连指导员都觉得她做得太绝。 但王尚荣没生气,他反倒觉得这个人骨头硬,硬得他喜欢,他不主动,也不退缩,就保持距离地观察着她。 从那之后,两人反而频繁在前线碰面,有时候是战术协调,有时候是临时支援,黄克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判断力和胆识,让王尚荣不得不服。 一次突袭战中,黄克带着侦察小队绕后打击敌方火力点,为王尚荣的主攻营争取了十分钟,那十分钟足以拿下一整座山头。 王尚荣开始理解她为何一再拒绝感情,她不是不需要情感,而是她要的情感必须经得起血与火的考验。 他试着靠近,却不再贸然表达,只是默默记下她的习惯与风格,在作战时提前为她准备好火力掩护,在物资短缺时悄悄为她留出一份干粮。 后来,王尚荣在反伏击战中被炸伤,弹片擦过他的腹部,他躺在地上强忍剧痛,下意识地喊了她的名字。 他不知道她是否听见,甚至不知道她是否在附近,但她真的来了,穿过还在冒烟的沟壑,背着他一步步往后方拖。 三天三夜,她守在他床边,不许任何人替换护理,说是怕他半夜高烧说胡话,别人听不懂,团部里谁都知道她平时冷着一张脸,那几天却亲手喂水喂药,还为他擦洗伤口。 等王尚荣能坐起来的时候,他没问她是不是改了主意,只问她累不累,她没回答,只说你再不快点好,下一场仗我就没掩护了。 他看着她转身离开的背影,心里第一次觉得这世上没几个人能这样对他好,又恰好不是出于怜悯,从那之后,他们的关系终于有了微妙的变化。 不是突如其来的表白,也没有甜言蜜语,而是一场接一场的并肩作战,他们逐渐习惯彼此存在,战斗结束那年,组织再次提议婚事,这次黄克没再推辞。 他们的婚礼简单得近乎草率,一个补给帐篷,一桌热菜,一块用干净床单裁的白布当帷幔,部队里没人笑话他们,反而都自觉让开,给他们留下一晚属于自己的安宁。 退伍后,他们分到了西南一个小城的房子,一个做退役军官的教员,一个成了社区武装干事,他们依旧不善表达,不喜欢参加热闹聚会,过年也常常是两人一桌饭。 但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,像战场上彼此最可靠的掩护,有一年,王尚荣突发心梗,倒在家门口,是黄克第一时间将他送医急救,跑得比年轻人都快。 他醒来时第一句话是:“你还在就好。”她没回头,只摆手让他少说话,晚年他们常去附近军区做志愿讲解,不说英雄事迹,只讲纪律和生存,他们不宣传爱情,但年轻士兵从他们的眼神中学到了什么叫信任和坚定。
大龄剩女相亲被问:你都37岁了还能生吗?姑娘当场气炸了:结婚难道就是为
【19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