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有一句话,人们常说是他最“霸气”的语录之一:“不论你官多大,无非是当主席、

趣叭叭呀 2025-07-31 14:56:16

毛泽东有一句话,人们常说是他最“霸气”的语录之一:“不论你官多大,无非是当主席、当总理、当部长、当省长,但是你只能以一个劳动者的姿态出现。这样,你的官更好做,更多得到人民拥护。”

在毛泽东看来,干部就是普通人,做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事,唯一不同的,只是你担了一个更重的责任。 如果把这个角色理解成特权身份,那就离人民越走越远了。 其实他很早就对“当官”这事儿有警惕。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说这些,从延安时期起他就反复强调,干群关系的核心是态度,而不是技巧。 他讲得很直白——不是因为你是“处长”“司令”就天然高明,也不是会开会、会讲话、会写材料就能当好领导,关键是,你怎么看待群众,是把他们当成“对象”,还是当成“主人”。 在《论持久战》里,他专门提到,有些人总觉得群众工作搞不好是因为方法不对、技巧不够。 毛泽东不认同这个说法,他回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:“我总告诉他们,是根本态度问题。”他不只讲,更是一直在做。 在延安整风时,他带头开门听意见,让人写大字报骂他;他亲自下地劳动,和士兵睡大通铺。 不是为了作秀,而是觉得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和群众混在一起,才能摸得准群众的心思,讲得出群众的语言。 建国以后,情况就更复杂了。 有些人一当上干部,立马变了脸,穿得整整齐齐,说话带口音,走路都横着。 这种人一出门,前呼后拥,一副“你们都不懂”的神情,对群众的事儿嗤之以鼻。 毛泽东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苗头。他反复敲警钟,说:“不能因为有了权力,就颐指气使。” 说白了,干部掌权以后,如果还自觉是“人民的儿子”,那一切都好说;如果变成了“人民的上司”,那这个社会就有麻烦了。 他很懂老百姓,知道群众最讨厌什么。 不是你文化低,而是你端着;不是你话说得直,而是你看不起人。 毛泽东把“摆资格”“耍威风”“训群众”这些作风称为“最低级的趣味”。 对群众不平等待人,就是一种思想懒惰;当了官就骂人训人,那是脱离实际的表现。 他讲这话不是轻描淡写,而是带着一种切齿的厌恶。 他把那种把人民当敌人、看不起劳动者的人,斥为“反人民的思想作风”,甚至说这是“国民党的作风”,说得极重,毫不留情。 他特别强调,“劳动者的姿态”不仅仅是你会不会种地、能不能下工地,而是一种站在普通人中间的态度。你讲话的语气、开会的站位、吃饭的顺序,群众都在看,谁真谦虚,谁装样子,一眼就能分出来。 他希望干部要像种地的、扫街的、修渠的那样说话办事,愿意和群众拉家常,不耻于听一耳屎骂。 其实对干部来说,这种态度反倒能帮他们干好工作。 他讲得很明白:“你以劳动者的姿态出现,你的官更好做。”因为群众心里有杆秤,你是来做事的还是来装模作样的,是不是拿群众当回事,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有判断。 你不高高在上,他们就愿意听你说话,出事了也愿意站你这边。你天天训人摆谱,到最后台上热闹,台下冷清,谁也不搭理你。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1958年亲自主持起草的《工作方法六十条(草案)》里,特意加上了那一条,明确规定干部要“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”,强调“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”。 他担心干部们有了权,就习惯性地高高在上,觉得自己是“领导者”。 但在他眼里,这四个字的重点不是“领导”,而是“者”——你是人,不是神。你再大的官,也得听群众的声音,接受群众的监督,哪怕是个扫地的大娘说你一句难听话,也得反思,而不是回呛。 他不是没骂过干部,尤其是那些不知悔改的。 1956年后,毛泽东逐渐感到,官僚主义已经不是苗头了,是实打实的顽疾。 有些人仗着资格老,说话谁也不敢驳,基层群众有怨气反映上来,他们不仅不听,反而动不动就训人,嫌人烦。他气得直拍桌子,说这种人“应该让群众把他革掉”。 说到底,权力不是天然就拥有的,是人民用选票、用信任、用牺牲换来的。 你不为人民做事,甚至反过来压制群众,那就不是人民的干部,而是脱了党的皮、披着官袍的“老爷”。 他警告干部,“不要动不动就训人”,训得次数多了,群众就会厌恶、反感、抵触,到那时哪怕你讲得再好听,也没有人听进去。 他讲这句话的时候,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,已经八十多岁,病得写字都困难。 但他仍然用颤抖的手在批示上写下对训人作风的严厉批评,说这是“不懂马列”的表现。 这种细节,哪怕没有一句大道理,也能让人明白他心里的分量:你不是因为在台上说话就有理,而是你站在哪一边才有理。 在毛泽东的世界里,“干群之间的信任”,不是靠文件靠制度堆出来的,是一点一滴走出来的。 干部去村口陪人晒谷子,去生产队吃一顿粗饭,去听一段老百姓的牢骚,这些都是最直接、最实在的方式。他不是反对干部权威,而是反对脱离群众的“假威严”。 他希望的是,一个干部,无论当多大的官,身上始终带着劳动的泥点子、说话有烟火气、干事有汗水味。

0 阅读:70

猜你喜欢

趣叭叭呀

趣叭叭呀

趣叭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