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8年,在东北大学后花园,张学良对已婚林徽因,轻佻地说:“徽因,来做我家庭教

1928年,在东北大学后花园,张学良对已婚林徽因,轻佻地说:“徽因,来做我家庭教师吧!”林徽因斜靠银杏树,微微一笑,朱唇轻启:“少帅,我考虑下,明天给你答案。”

林徽因这个人,说起来真是个传奇,才华横溢,从小就聪明伶俐,她父亲林长民在政界混得风生水起,跟梁启超关系铁得很,两人早早合计着让子女联姻。1924年,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块儿去美国留学,那时候她对建筑着迷得不行,线条啊颜色啊啥的都爱研究,梁思成本来没这打算,结果受她影响也钻进去了。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泡了四年,两人感情稳稳的升温。1928年春天,他们在加拿大结了婚,蜜月跑欧洲转悠,考察老建筑,顺便积累经验。回国后,应张学良邀请,到东北大学教书,梁思成当建筑系主任,林徽因教建筑课,那时候系里就他们俩人顶着。

东北大学那会儿刚起步没多久,1923年建的,王永江当第一任校长,目的是振兴教育。张学良接手后,手笔大得很,砸钱请专家,学校名气蹭蹭上涨。他自己当校长,虽然是军人出身,但对教育挺上心,聘请梁思成夫妇时,给的待遇高,梁思成每月800大洋,林徽因400,加起来够阔绰的。 他们从头建系,借鉴美国模式,师傅带徒弟那种,开课教中国古建筑史、建筑规范、东方艺术史啥的,想培养本土人才。林徽因那时二十四岁,精力旺盛,还参与校徽设计。1929年,张学良发起征集活动,她弄了个“白山黑水”图案,中间校训“知行合一”,下面山水图,左熊右狼,寓意周边威胁大,学校得扛起守护国家的担子。这设计脱颖而出,获奖了,还成了正式校徽。

话说张学良这人,年轻时风流成性,情史一大把,早年跟于凤至结婚,还纳了赵四小姐,外面传闻更多。他接管东北后,表面上稳重了些,但本性难移。见到林徽因,估计是被她的气质和才学吸引住了。她思维严谨,教学认真,外貌又出众,张学良渐渐留意起来。那时候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单相思闹得沸沸扬扬,大家议论纷纷,张学良可能觉得她在感情上不那么保守。 据萧公权回忆,张学良开学后办宴会招待教授们,见了林徽因就倾倒,多次示意,还托人请她去少帅府当家庭教师。当然,这借口挺明显的,她教建筑的,教孩子啥呢?萧公权是当时教授,眼见为实,这事记在回忆录里。 张学良的意图不纯,追求手段老套,用职位和钱砸,但林徽因不是那种人。

林徽因拒绝得干脆,她南方出生,长在温暖地方,东北干燥寒冷,肺病老犯,尤其是生了女儿梁再冰后,身体没调养好。她跟张学良说,健康问题大,得回北京养病,学识也浅,干不了这活儿。 其实深层原因更多,张作霖当年在北京政府掌权,林长民在三一八惨案中丧命,跟奉系脱不了干系,林徽因心里有疙瘩,不想在仇人儿子手下混。 她喜欢品格高的文人,张学良这种纨绔子弟,风流债一堆,自然看不上。拒绝后,她没多待,1930年就回北京了,梁思成留下继续教书,但张学良没给他好脸色。

梁思成是梁启超儿子,名门之后,可张学良不买账,故意刁难。冬天断暖气,经费拖着不批,各种小动作。 梁思成忍了会儿,1931年上完最后一天课,收拾行李悄悄走人。外面日军动作越来越大,一个半月后,九一八事变爆发,东北沦陷。 这事闹得夫妇俩分居两年,生活不便,但也看出林徽因的性格,聪明又坚定,不畏权势,守住底线。

回想起来,这段经历对林徽因影响不小。她回北京后,继续建筑事业,跟梁思成一起研究古建筑,跑遍中国考察,成果丰硕。像后来参与国徽设计啥的,都是她才华的延续。张学良呢,风流史添了一笔失败案,九一八后丢了东北,名声受损,后来西安事变,人生大转折。但他晚年回忆,从不提这茬,估计脸上挂不住。 林徽因拒绝他,不光是为婚姻忠贞,还因为家仇和原则,这在乱世里挺难得的。

0 阅读:95

猜你喜欢

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

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

资深历史痴,十几年商海沉浮,历史总能激励、启发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