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1月28日,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生理需要去附近的草丛解决,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,这时美军展开冲锋,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,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。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鼎盖山,刚解决完“内急”的潘天炎提着裤子冲回阵地,心猛地一沉战壕里空荡荡的,连个喘气的都没有! 雪坡下,黑压压的美军身影正端着刺刀往上涌,钢盔在惨白的雪光里晃得人眼晕。19岁的小潘,骨头缝里都透着冷气,可他攥紧的拳头里,汗却热得发烫。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懵。潘天炎所在的38军112师,在鼎盖山这块硬骨头已经啃了六天六夜,美军的四次冲锋都被硬生生砸了回去,可弹药也快见了底。 那天炮火就没停过,小潘肚子里灌的雪水拌炒面闹起了革命,疼得他直不起腰,只能猫着溜到岩石后头。炮弹就在头顶尖叫,他咬着牙解决完,连滚带爬跑回来人呢?阵地呢?原来就在他离开那会儿,美军轰炸机像下雹子一样砸了两个钟头,把山头工事全掀翻了。 班长一看没法守,只能带着剩下的兄弟紧急转移。炮火连天,耳朵都快震聋了,谁还记得草丛里还蹲着个闹肚子的小兵? 刺刀尖离山顶就剩两百米了!跑?两条腿跑不过子弹!潘天炎那股子湖北伢子的倔劲“噌”地窜上脑门。他像只狸猫似的扑进炸烂的壕沟,在战友遗体和瓦砾堆里拼命翻找。 嘿!运气不赖!三颗手榴弹,半匣卡宾枪子弹,还在美国兵尸体旁摸到两挺还能用的机枪!看着手里的“家当”,他眼珠一转,计上心来。他把手榴弹几个一捆,做成简易炸药包,东一个西一个埋在关键路口,电线悄悄牵到自己藏身的青石后面。 美军大摇大摆刚踏上山头,“轰隆!”一声巨响,碎石裹着残肢就飞上了天!没等敌人回过神,战壕里猛地爆出一声炸雷般的吼叫:“同志们!打呀!别让狗日的跑了!”这动静,把美军队伍里的翻译官吓得腿一软:“上帝啊!这山头上至少藏了一个连!” 美军不信邪,连着往上冲。潘天炎就靠着那点弹药和满地的弹坑,跟敌人玩起了捉迷藏。第三次冲锋时,敌人学乖了,派了六个兵分两路包抄,想活捉这个“捣蛋鬼”。 小潘泥鳅一样在弹坑间穿梭,绕到敌人屁股后面,“咣!咣!”甩出两捆手榴弹,吼声震得树梢的积雪簌簌往下掉。第六次交锋,美军指挥官气得发疯,直接调来炮群,对着小小山头狂轰滥炸。 躲在防炮洞里的潘天炎,听着外面地动山摇,居然咧开嘴笑了:“嘿,老子一条命换你们几百发炮弹,这买卖,值了!”打到第九次,子弹打光了,手榴弹也没了。 炮火终于平息,战友们冲上阵地,看到的是浑身是血、几乎成了个血人的潘天炎,他怀里还死死抱着那根打弯了的枪管。 后来大家才知道,这个湖北娃子,爹娘死在日本鬼子手里,从小吃百家饭,还被国民党抓过壮丁,是解放军把他从刺刀底下救出来的孤儿。班长摸着他瘦得硌手的肩胛骨,眼泪唰地就下来了:“这娃,是苦水里泡大的胆,比磨盘还沉啊!” 潘天炎(1933-1973)孤胆阻敌一人独守阵地,击退美军9次疯狂冲锋,毙伤敌军30余人。被志愿军总部授予“青年英雄”荣誉称号,事迹传遍全军。 1953年,作为战斗英雄代表,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。英雄命途多舛,1973年,年仅40岁的潘天炎因病逝世。 家乡人民在他读过的小学旁立起一座碑,每年清明,孩子们排着队来献花。碑文上刻着滚烫的字:“这里长眠着一个中国人,他的脊梁,比钢铁还硬。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 本文核心事件及人物经历依据《解放军报》
1951年,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撤退时,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小山谷里,竟然出现了成千上
【12评论】【1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