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军阀杨森老年因病住院,蒋经国去看望时,好奇的问道:“杨伯伯,您这么高寿了,还

历史追星者 2025-07-31 08:59:02

四川军阀杨森老年因病住院,蒋经国去看望时,好奇的问道:“杨伯伯,您这么高寿了,还有这么年轻的夫人陪伴,可以教我们一手吗?”杨森:“多摸,少吃,不乱碰。”

1949年10月,朱德致信时任重庆市长杨森,劝其起义,逮捕蒋介石并释放中美合作所被囚的志士,杨森却断然拒绝。他表示:“我一生嫁了很多人,这一次不想再嫁了。”所谓的“嫁人”,自然是指他一贯审时度势,依附于不同的政治和军事集团。 杨森1884年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家庭,父亲是一名武秀才。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,他喜好舞枪弄棒。成年后,杨森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,自此开始了戎马生涯。几十年的战场拼杀中,他以作战勇猛著称。在军阀吴佩孚的支持下,杨森先后占领重庆、攻克成都,将熊克武等人逐出川南,逐渐成为一方军阀。然而,随着地位的提升,他也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势,过上了妻妾成群的奢靡生活。 杨森的第一任夫人张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。成婚初期,两人感情深厚,张氏孝敬公婆、勤俭持家,深得杨家上下的喜爱。然而,她难以承受杨森逐渐显现的荣华生活,在杨森考入陆军速成学堂后不久便因病去世。素来冷酷的杨森为此流下了痛苦的眼泪。发迹后的他为弥补这段遗憾,将张氏的弟弟张元培安排在二十军担任军需官,以此作为对亡妻的补偿。 在那个年代,男性娶多位妻子并非罕见。张氏去世后,杨森迅速在父母的安排下迎娶填房谭正德,并育有一子一女。然而,谭正德的婚后生活却显得十分冷清。杨森经常不在家,谭正德一年到头见不到丈夫几次。她每日侍奉杨森的父母,照顾儿女,犹如一个被婚姻束缚的孤独女子。

1970年代初的一天,台北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格外热闹。年过九旬的杨森将军因病住院,来访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。这位曾叱咤四川军界的老将军,虽然卧病在床,但精神矍铄,谈吐依然风趣。 当时正值壮年的蒋经国也前来探望。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杨森,他不禁为这位老人家的精力所折服。要知道,就在不久前,杨森还新婚燕尔,迎娶了一位年轻妻子。蒋经国半开玩笑地询问杨老将军保持活力的秘诀。杨森略作思考,用他一贯幽默的方式回答道,养生之道不过六个字:"多摸,少吃,不乱碰。"这句话引得病房里的人都笑了起来。 在谈话间,杨森向来访者分享了他的养生之道。与许多军阀喜好声色犬马不同,杨森的生活极其规律。每天晚上九点准时就寝,清晨六点便起床活动,这个习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。在饮食方面,他也有自己的讲究。每顿饭的量都恰到好处,既不暴饮暴食,也不刻意节制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杨森对粥情有独钟。在台湾期间,他还担任过粥会主席,经常向人推荐各种养生粥品。在他看来,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不仅养胃,更能静心。这个习惯或许正是他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。 在运动方面,杨森也有自己的见解。他特别喜欢打网球,认为适度出汗对身体大有裨益。即便到了晚年,只要身体状况允许,他仍坚持适量运动。除了网球,他还喜欢骑马,这两项运动伴随了他大半生。

杨森以“速成系”背景步入军界,因作战勇猛逐步崭露头角,但他的行事风格却与刘湘的“能容不能断”截然不同。段祺瑞评价刘湘“能容”虽对己无益,但至少不致树敌;而杨森跋扈成性,靠威压聚拢势力,一旦局势不利便迅速失去支持。他两次大败,一在内斗输给刘湘,一在实力远逊蒋介石。 北伐军兴起,吴佩孚倒台,杨森见势不妙迅速投向蒋介石,成为最早归顺蒋的四川军阀之一,受命担任二十军军长,军部设于广安。然而,驻军家乡的杨森并未造福一方,而是大肆横征暴敛,巧立名目收取苛捐杂税,田赋甚至预征到未来数十年。 广安百姓不仅被迫缴纳烟酒、契纸、屠宰等税项,连穿草鞋、打赤脚都需课税,弄得怨声载道。民众不堪重负,不得已赤脚进城,却仍被迫缴纳“赤脚捐”。同时,杨森以奢靡生活闻名,他在广安修建了“涵虚山庄”公馆,专门豢养马犬,甚至设立“狗排长”专司犬只事务。他妻妾成群,公开承认的夫人多达12人,子女有43个。 杨森的野心不仅体现在对家乡的治理上,也体现在其推行的“新四川”计划。1924年,他任四川军务督办时提出“建设新四川”的口号,推行修路、建体育场、设教育馆等新政,如今成都的商业中心春熙路便是当时的成果之一。他还力倡移风易俗,提倡讲卫生、穿短服、搞体育活动,反对妇女缠足。 然而,这些改革背后往往伴随强制措施。他曾组织巡察队,见穿长衫的剪短,打赤膊的罚手板心,一时间社会风气虽有所转变,却也留下不少争议。杨森还推行了大量标语宣传自己的施政理念,但标语开头必冠以“杨森说”,不免让人联想到“杨森语录”,更显自我标榜之意。 1926年,杨森因失势被迫离川,但不久便在吴佩孚支持下卷土重来。他带着吴佩孚提供的大量军械和饷款,与刘湘私下达成协议,共同排挤黔军袁祖铭,再度收复重庆及其周边地区。在返回万县后,他迅速集结旧部,短短十余天便恢复原有势力。

0 阅读:58

猜你喜欢

历史追星者

历史追星者

历史追光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