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,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邓华上将被送医抢救,成都军区的老战友特意送来了一些特效药。从医生口中,苏醒过来的邓副院长得知:“1位孕妇生命极危,急需特效药。”当即,邓副院长讲:“把我的药拿去,给这位女同志用上。”
邓华,作为中国的开国上将,从一名普通书生到成为一代名将,他的成功并非偶然。回顾他的军事生涯,邓华的成功之道可归结为一个重要的因素——他善于总结战争经验。早在抗美援朝战场,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便对邓华做出过高度评价,称他既善于打仗,又擅长总结经验。事实上,邓华在战争中的不断总结与反思,使他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成长,最终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将领。 邓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,他的爷爷曾任云南知府,父亲则是一位秀才,因不愿做县官而选择返乡执教。父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,因此格外注重对子女的培养。邓华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,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家庭的熏陶使得邓华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,他在学业上表现优异,尤其在数学、理化、英语等学科上成绩突出,因此顺利考入了大学。 在大学期间,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此时,国内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,尤其是在“马日事变”发生后,邓华的共产党员身份暴露,他不得不开始了长期的东躲西藏的生活。然而,这并未阻挡邓华投身革命的决心。 那个时代的革命队伍,成员大多数来自贫苦的民众,其中不乏没有文化的人,但像邓华这样既能进行军事指挥,又能够从事政治工作,特别是能用文字和思想工作影响他人的人才,极为稀缺。邓华不仅参与革命宣传工作,还时常给大家写春联、写宣传标语。他所写的许多民主革命宣传语,成为了井冈山的标志性内容。
一九七九年的夏季,北京某医院的抢救室外格外安静。走廊里,几位身着军装的同志正在低声交谈,神情凝重。透过走廊的窗户,可以看到外面阳光明媚,但室内的气氛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。 就在几天前,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邓华上将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突发急症,被紧急送往医院。这位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的将军,此刻正与病魔进行着激烈的斗争。所幸的是,成都军区的一些老战友闻讯后,立即寄来了一批进口特效抗菌素。这些珍贵的药物,在当时的中国还十分罕见,每一支都显得弥足珍贵。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,邓华终于渡过了最危险的时期。那天上午,他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,虽然仍然显得十分虚弱,但精神状态已经好转很多。就在这时,从病房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医护人员的谈话声。 原来,一位名叫李馨香的军属在探亲途中突发急症,被送进了同一家医院。这位年轻的女士正处于孕期,病情突然恶化,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。普通的药物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效果,医生们一筹莫展。 听完医生的汇报,邓华立即表示要把药让给这位素不相识的军属。他对医生说,不用考虑他的情况,要立即把药给这位危重的孕妇使用。医生还想再说什么,但邓华已经做出了决定。 这个决定来得如此果断,以至于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愣了一下。但他们都知道,时间就是生命,容不得半点耽搁。很快,珍贵的特效药被送到了抢救室。
1937年7月,全面抗战爆发,国共两党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。随着抗战形势的急剧变化,8月25日,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了改编命令,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邓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685团的政训处主任,参与了平型关战斗,并一战成名。 随后的日子里,邓华在抗日战场上继续奋斗,历任115师独立团政委、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。他所在的晋察冀军区当时深处日军围困之中,而他所领导的第一军分区更是深入敌人心脏,成为八路军一把锐利的尖刀,频繁穿插在北平、保定、张家口、大同一带,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。 1938年2月,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,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从红军骨干较多、战斗力较强的第一军分区抽调兵力,邓华负责组建了“邓华支队”。这一支队伍的任务是进军冀东,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。2月20日,邓华带领部队从涞源出发,逐步开辟了平西、房山、涿县、涞水、良乡、昌平、宛平等地的抗日游击区,建立了抗日政权,并组织了地方武装,进一步扩充了部队,为日后深入冀东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1950年7月,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,邓华被任命为司令员。在此期间,他密切关注朝鲜半岛局势,针对美军的战术展开研究。在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,他提出了“大胆渗透,向敌侧翼背后穿插,分割包围,各个击破”的战术,并强调近战、夜战的重要性。几个月后,邓华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——美军果然从仁川登陆,邓华准确预测了敌方的战略动向。 1952年4月,彭德怀因身体原因回国养病,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。在敌我僵持的阶段,邓华准确预判敌人将会发动重点进攻,提出了全线战术反击的方针,并在两个阶段的战斗中歼敌2.7万余人。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邓华的作战方法如果继续下去,必能制敌死命,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,结束朝鲜战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