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文中,所谓“大和”,与 “倭”发音其实一样都,也就是“yamato”。显然,认识汉字后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命名的“倭”,自己改成了“大和”。 日本早期历史,从弥生时代开始,就和大陆文化纠缠不清。那个时候,日本列岛上的人们用稻田耕作,铁器工具从朝鲜半岛传过来,人口慢慢增多,本来散落的部落开始抱团,形成小国联盟。中国汉书里最早提到倭人,说他们在乐浪郡海中,分成百多个小国,每年定时来进贡,求点文化和技术。东汉时期,第一个记录在案的倭奴国使者在公元57年登陆中国,光武帝赏了块金印,上面刻着“汉委奴国王”。这金印后来在1784年九州志贺岛挖出来,证明史书没瞎编。到了三国时代,公元238年,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去魏国,带去贡品,换来“亲魏倭王”称号和铜镜、丝绸啥的。邪马台国据说有七万多户,比之前的小国大多了,位置争议大,有人说在九州北部,有人觉得在奈良附近。卑弥呼死后,国家乱了套,换了个男王又不行,最后推了个少女女王怡米上来,才稳住局面。中国史书里,邪马台国就这样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大和政权。 大和国兴起于奈良平原,大概从3世纪中叶开始,日本列岛上小国之间打得火热,兼并战争不断。从百多个小国缩减到三十来个,邪马台国可能是其中一个大玩家,但后来被大和吞并或演变过去。古坟时代就是这个统一过程的标志,那些前方后圆的巨大坟墓,长达四五百米,高三十米,需要成千上万人干活才能堆起来。最早在奈良出现,后来扩散到九州和本州其他地方,里面埋着铁剑、铜镜,多是从中国或朝鲜输入的奢侈品,显示贵族的权势。大和王权,也叫倭王权,从4世纪到7世纪,控制西日本豪族联合,首都在奈良地区。中国史书还叫它倭国,但日本人自己用大和,读音yamato一样,就是嫌倭字带点贬义,矮小啥的,改成大和显得大气和谐。公元413年,大和首次代表日本向中国晋朝贡,自称大和国,虽然中国没改口。倭五王——赞、珍、济、兴、武,就是这个时期的国王,他们恢复中断的中日外交,至少12次朝贡南朝宋、齐、梁,求册封和文化输入。 倭王武是倭五王里最后一个,在位大概是公元470到502年左右,他是雄略天皇,中国宋书里叫他倭王武,上表文吹嘘自己祖先怎么东征毛人55国,西服众夷66国,北平海北95国,基本统一日本列岛。其实这数字有点水分,但反映了大和的扩张野心。他派使者去刘宋王朝,公元478年呈上那份著名的表文,求封为“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”,想借中国名义镇压对手。中国没全给,但认可了他的地位。倭王武时代,大和控制了近畿平原,势力伸到九州和关东,通过古坟分布就能看出来,那些墓葬从奈良往外扩散,标志着征服范围。考古挖出的铁剑铭文,比如江田船山古坟的大刀,提到“大王”,很可能指的就是他或类似人物。大和王权靠豪族联合维持,国王任命国造管地方,收税征兵,中央集权慢慢加强。 名称变更这事儿,根子在文化认同上。日本人接触汉字后,发现倭字在中文里暗示偏僻矮小,不中听,就自创大和,读音没变,意思却升华了。大和最早见于本土文献,但中国史书坚持用倭,直到7世纪日本使者正式要求改叫日本,才变过来。日本源自日出之地,避开倭的负面。古坟时代末期,佛教从百济传来,公元538年传入大和,影响了葬俗,从土葬转向火葬,持统天皇第一个这么干。儒家思想也进来,太子圣德在604年搞十七条宪法,学中国模式,强调君臣秩序。大和还和朝鲜半岛纠葛深,帮百济打新罗和唐朝,663年白江口大战惨败,丢了朝鲜据点,转而加强本土防御。统一进程到7世纪才稳住,古坟停建,进入飞鸟时代,天皇制度固定下来。大化改新在645年推行,学唐朝律令,废除私地,设户籍,中央直管地方,结束豪族割据。倭王武的后裔血脉融入天皇世系,继续统治。 三神器里,天丛云剑和八咫镜很可能从中国输入,铁剑铜镜在古坟里常见,当成权力象征。八坂琼曲玉是本土玉制品。弥生到古坟的转变,农业和铁器是关键,人口从几万涨到几百万,小国并成大国。邪马台国可能就是大和的前身,卑弥呼的宫殿遗址在奈良马见古坟群附近挖出。 日本从倭国变成日本国,标志着自信心爆棚。公元670年左右,使者向唐朝提出改名,源于国土在东方,日出最早。中国接受了,从此史书改称日本。飞鸟时代后是奈良时代,首都迁到平城京,学唐朝建都,文化大融合,遣唐使带回先进技术。古坟时代那些巨大墓葬,现在成了考古宝库,证明了大和的扩张路径。从分散到统一,花了几个世纪,靠战争、外交和文化借力。倭王武那样的国王,推动了这个过程,虽然他们也搞侵略,吞并邻族,但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推进的。
日本的白开水仙人,越来越离谱了
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