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的寒冬,一支疲惫的迁徙队伍顶着北风蹒跚前行。11岁的邓艾攥紧母亲开裂的手,回头望向新野故土。那里有刘备驻军七年的旗帜,有他放牛时遥想军营的童年。 此刻的邓艾不知道,三十五年后,自己会成为终结蜀汉的掘墓人;更不知道,那个他仰望过的刘皇叔,竟与他的命运擦肩而过。 荆州南阳郡棘阳县的田野间,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孩正踮脚眺望远处的军营。当刘备的骑兵队伍扬尘而过时,牧童邓艾慌忙躲进草丛,怀中的《春秋左传》险些掉落。这个酷爱军事典籍的孤儿,此刻只是豪强眼中的“养犊小儿”。 刘备确实在荆州待了七年(201-208年),但当他巡视新野周边时,邓艾才4到11岁。想象一下场景:刘备与乡老们寒暄时,就算瞥见这个放牛娃在沙地上画行军图,顶多笑问一句“小子想当将军?”转身便会忘记。 乱世中的枭雄需要的是马上能战的将领,而不是投资二十年后才能用的“期货人才”。 更残酷的是,曹操南征的铁蹄踏碎了所有可能。当刘备带着十余万百姓南逃时,11岁的邓艾正被曹军掳往汝南屯田。押解路上母子相偎的剪影,恰与刘备军中怀抱阿斗的赵云交错而过,历史在此埋下讽刺的伏笔。 刘备的识人能力确实堪称传奇。魏延献长沙时,诸葛亮看到的是“反骨”,刘备看到的却是独当一面的将才。后来魏延镇守汉中十年固若金汤,证明刘备赌对了。白帝城托孤时那句“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”,更在诸葛亮痛失街亭时成为锥心之叹。 但当我们细看荆州人事布局,神眼也有盲区。糜芳作为刘备小舅子守江陵,士仁屯公安,结果这二位在吕蒙来袭时直接开城投降。 更揪心的是关羽北伐襄樊时,后方留守的潘濬、樊伷等或降或逃,唯零陵都尉习珍宁死不降,自刎前悲呼:“我宁为汉鬼,不为吴臣!” 忠诚的末路英雄被历史轻描淡写,叛徒却改变了三国走向。 倘若刘备真遇见少年邓艾呢?当时邓艾有口吃,见人说话都磕巴(“艾……艾……”),放牛时比划山川地形还被乡邻嘲笑。就算刘备破格录用,建安十三年曹军北迁百姓时,14岁的邓艾仍难逃被裹挟命运。刘备连亲生女儿都两度陷于敌手,何况一个牧童? 邓艾真正发光已是四十六岁遇见司马懿时。那一年距刘备去世(223年)已二十年,成都武侯祠的松柏都长高了。当他率军穿越七百里阴平无人区,裹着毛毡滚下摩天岭时,蜀汉君臣还沉浸在“剑阁天险,敌终不自至”的美梦里。 蜀汉的灭亡更像一场系统性崩坏:姜维把主力屯在偏远的沓中;诸葛瞻拒绝抢占险要;刘禅的南中精锐按兵不动。当邓艾两千残兵饿着肚子出现在江油城下,守将马邈竟笑着说:“此等疲兵,何足惧哉!”然后献上了存粮。 灭蜀后的邓艾犯下致命错误。他在成都擅自以天子名义封官,刘禅的骠骑将军、蜀臣的官职全由他一手安排。更触动司马昭神经的是他索要临机专断之权:“若待国命,往复道途,延引日月。”这简直是手握重兵者的催命符。 当钟会模仿笔迹的诬告信送到洛阳,当卫瓘的槛车停在帐外,这位老将才惊觉自己陷入死局。曾经在陇西“积军资,开河渠”的实干家,最终被昔日同僚田续斩杀于绵竹。而他给司马昭的灭吴方略,十二年后被晋军几乎原样复制。 历史最残酷的玩笑,莫过于给英雄写下剧本,却不给读稿的机会。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的寒冬,一支疲惫的迁徙队伍顶着北风蹒跚前行。11岁的邓
闻史忆今阁
2025-07-31 00:20:19
0
阅读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