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,我军司令员刘斌,准备把小儿子送上老山战场,上级知道后劝道:“你已经有一个儿子牺牲了,小儿子还是别去了。” 刘斌这个人,从小就生活在山西阳城的山村里,那地方穷山恶水,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巴。他十三岁那年,眼瞅着日本人欺负人,就扔下锄头,跑去加入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。从抗日打到解放战争,他上过太行山,钻过华北平原,参加过上百场战斗,立下不少功劳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转战西南,进了云南,先在文山军分区干活,后来调到保山军分区,一步步当上司令员。老婆王昌群是重庆秀山人,四九年十二月参军,跟着部队解放西南,背着医疗包给伤员治伤,还立过二等功三等功,一共五次,六六年入了党。他们俩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,大儿子刘光五三年出生,从小听爸讲打仗故事,长大后七七年入伍,当侦察兵。 小儿子刘明六三年出生,也对当兵感兴趣。女儿刘丰嫁给陈加勇,两人都是医生,在军医院干活。大女儿刘勤在地方上班。七九年中越边境打起来,刘斌负责前线指挥,全家人都卷进去了。刘光入伍没多久,就赶上自卫反击战,他当侦察兵,负责排雷,一次任务中踩上敌方暗雷,当场没了,年纪才二十二。王昌群在家哭了好几天,刘斌也难受,但军人出身,咬牙挺着。刘明那时候还在上学,哥哥没了后,他坐不住了,退学要参军。刘斌没拦着,觉得这是男孩子的路。部队领导劝,说家里已经损失一个,不能再冒险,刘斌不听,坚持让儿子去。刘明入伍后,很快就到危险阵地,表现好,升了排长。 一九八四年,老山那边战事正紧,我军要增派人手。刘明已经在部队一年,所在连队是尖刀力量。他自己要求去最前线,刘斌知道后,支持儿子。部队领导听说,赶紧开会商量。一个副司令去刘斌办公室劝,说大儿子三年前排雷没了,现在小儿子二十一岁,家里就剩他一个男丁,战场炮火太猛,何必让他去,调后方也行。刘斌摇头,说国家需要,每个人都得站出来。刘明自己也强烈要求,不能因为私人事挡着。其他领导也来劝,有人带文件,列出调岗方案,有人提刘光牺牲的事。刘斌听完,坚持同意。最终,领导只好批准。刘明出发去老山,加入战斗。家里王昌群担心得睡不着,刘斌安慰她,说儿子长大了,得让他去。刘明上前线后,干得不错,很快当上尖刀班班长。 四月二十八日,老山主峰攻坚战打响,他带战士冲锋,炮弹砸下来,他掩护战友,自己中弹没了,才二十一岁。刘斌夫妇得到消息,难过得吃不下饭,王昌群天天抹泪,刘斌安排后事,把儿子安葬在烈士陵园。两个儿子都走了,家里只剩女儿们。刘丰料理完弟弟的事,跟丈夫陈加勇决定上前线,当医生救伤员。刘斌夫妇起初不同意,怕再出事,但刘丰夫妇坚持,说要完成兄弟的心愿。刘斌想想,同意了。王昌群准备饭菜践行,从那以后,家里吃饭总多摆两副碗筷,缅怀儿子们。刘丰夫妇在前线负责救治,不用直接打仗,部队保护好,他们平安回来。一家团聚,刘斌夫妇抱着女儿女婿,石头落地。 刘明牺牲后,刘斌一家没停下脚步。刘丰夫妇上前线,干了几个月,救了不少伤员,毫发无损地回家。从此,刘斌夫妇每年去两个烈士陵园祭奠儿子,一个在麻栗坡,另一个地方也埋着刘光。他们走石阶,鞠躬默哀,摆花束,摸碑文。刘斌退休后,还常讲这些事给年轻人听。王昌群也参加活动,讲英雄母亲的故事。刘斌一九九八年去世,王昌群二零一八年走了,两人合葬在阳城烈士陵园。他们的故事传开,中央广播电台播过,报纸登过,成了满门忠烈的典型。 刘光追授二级英雄,刘明也获表彰。家里人继续过日子,刘丰夫妇在医疗岗位干着,刘勤在地方工作。全家六口,五人上前线,两个牺牲,这份担当不是随便说说的。边境战事结束多年,但这种精神还活着,提醒大家和平来之不易。刘斌从参军到指挥,经历了抗日解放西南剿匪,一辈子为国。刘明他们兄弟,年轻就上战场,排雷冲锋,实打实贡献。刘斌支持儿子上前线,不是逞强,是觉得军人就该这样。部队领导劝阻,也出于关心,但最终尊重选择。
1984年,我军司令员刘斌,准备把小儿子送上老山战场,上级知道后劝道:“你已经有
古往奇趣角
2025-07-31 00:17:07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