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人物绰号背后,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真相?赵匡胤明明是赵家老二,却被叫了千年“赵大

闻史忆今阁 2025-07-31 00:06:37

历史人物绰号背后,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真相?赵匡胤明明是赵家老二,却被叫了千年“赵大”! 《宋史》写得明明白白:“太祖,宣祖仲子也,母杜氏。”仲子就是老二的意思。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有五个儿子:长子赵光济早夭,赵匡胤排第二,接着是赵光义(后来的宋太宗)、赵廷美,最小的赵光赞也幼年夭折。活到成年的三兄弟里,赵匡胤确实是老大。但“赵大”这称呼,从一开始就错了位。 在元杂剧《赵匡义智娶符金锭》里,好汉郑恩拍着胸脯说:“某郑恩是也……与京师赵大郎等十人,结为刎颈之交!”明代《警世通言》里“千里送京娘”的赵匡胤更自称:“俺是汴京赵大郎!”到了清代小说《飞龙全传》,这称呼已成了民间共识。 问题出在信息差!古代老百姓哪有机会读《宋史》?说书人一拍惊堂木,“赵大郎”顺口又响亮,谁在乎他家里是否真有个夭折的大哥?就连“义社十兄弟”结拜时,比赵匡胤大11岁的李继勋、大7岁的杨光义,也没能抢走“赵大郎”的名号。江湖地位,从来不论年纪。 今人调侃赵匡胤为“赵大黑胖子”,这形象与他“一条棍棒打天下”的传说严丝合缝。 宋朝人更爱叫他“艺祖”——这称呼源自《尚书》,本是对开国君王的通称,却在赵匡胤身上成了“专属商标”。 宋徽宗被金人俘虏后,还念念不忘托人带话:“艺祖有誓约藏太庙,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!” 但“艺”字何止武艺? 他设计过“防交头接耳”的宋代官帽(展脚幞头),用一米长的铁片竹篾当帽翅;他推行文官领军、考试弥封制。可惜这些功绩,终究被“赵大郎”的江湖气盖过了风头。 被误称“大”的赵匡胤,最终在宫廷权斗中输给了真“老二”。976年他巡幸洛阳时突提迁都,赵光义一句“在德不在险”当场噎得他哑口无言。开封府尹十六年的经营,早让弟弟根基深固。当群臣齐声反对迁都时,赵匡胤颓然叹息:“晋王之言固善,然不出百年,天下民力殚矣!” 预言竟成谶!他死后弟弟夺位,酿成“斧声烛影”疑案;其子赵德昭被逼自杀,赵德芳“暴病”而亡。而赵光义自己,则在北伐辽国时上演了“高粱河车神”的闹剧:身中数箭,驾驴车狂逃。 当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时,民间话本欢呼他是“英雄赵大郎”;当他因杯酒释兵权被士大夫诟病时,文人用“艺祖”为他镀上文治光环;而当代网友戏谑的“黑胖子”,反让帝王有了烟火气。每个绰号后面都折射着北宋的兴衰史。

0 阅读:32

猜你喜欢

闻史忆今阁

闻史忆今阁

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,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