约翰·希利这个人,从政生涯挺长的,1960年生在西约克郡,早年上剑桥学社会和政治科学,毕业后先当记者,在议会杂志混了几年,然后转行做残疾权利宣传,在慈善机构干活。1990年代初,他进工会,当竞选经理,帮制造业和金融工会搞宣传,还在开放大学教商业课。1992年他第一次参选议员,在Ryedale选区代表工党,但只拿第三。五年后,1997年他终于进下议院,代表温特沃思选区,得票超七成。刚进去就进教育和就业委员会,1999年当财政大臣布朗的私人秘书,处理日常事务。2001年连任后,升教育部的副国务大臣,管成人技能培训。2005年又连任,2007年转社区和地方政府部,当大臣,去灾区协调恢复。2009年升住房大臣,到2010年工党下台。之后他进影子内阁,当影子卫生大臣,但2011年辞职。2015年他发起对UKIP议员的诽谤诉讼,赢了五万多镑赔偿。 2015到2020年,他管影子住房,2020年起当影子国防大臣,经常去军事基地看演习。2024年工党上台,他当国防大臣,马上访乌克兰见泽连斯基,还去北约峰会推国防支出。希利的风格务实,关注国防预算和盟友合作,但英国国防资源有限,这让他讲话时总得平衡现实。他的表态往往基于联盟关系,比如AUKUS,这让他在台海问题上显得强硬,但实际操作空间不大。 英国海军主力舰才19艘,预算紧巴巴,常有舰艇趴窝维修。他的经历显示,他从基层工会爬上来,懂民生,但国防岗位让他得面对全球压力。台海这事,他的话不是空谈,而是英国想在印太刷存在感的体现,不过真到动武,英国得掂量自家实力。希利早年工会背景,让他讲话接地气,但国防大臣身份让他得顾及国家利益。他的声明引发争议,有人觉得是吹牛,有人担心连锁反应。他的职业路径从地方到中央,反映英国政坛的起伏,但台海远在千里之外,英国插手总显得有点勉强。 希利的声明具体说来,是在2025年7月27日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HMS Prince of Wales航母上,对《每日电讯报》说的。他提到英国准备好与澳大利亚等盟友一起战斗,以威慑潜在侵略。 背景是英国航母群带着F-35战机从新加坡开到北澳,首次非美航母参与Talisman Sabre演习,这是澳大利亚最大规模军演,19国参加。希利强调,通过联合训练和提升战备,来更好威慑。他承认印太威胁增加,中国控制争议礁石,邻国觉得被胁迫。但他澄清讲话是泛泛而谈,英国优先和平外交解决,不改变对台湾政策。英国有直接利益维护国际规则、海上自由航行和印太稳定。外长拉米也上过航母,说英国计划更多穿越台湾海峡的自由航行,上个月HMS Spey就穿过了,台湾赞扬,中国批评。 希利的话是英国官员对潜在地区战争的最强硬表态之一,但强调外交优先。AUKUS框架下,英国帮澳大利亚建核潜艇,新签Geelong Treaty是50年协议。航母将去日本,可能近台湾水域。这显示英国想重返印太,但海军规模小,主力舰少,预算压力大。贸易上,2022年英国对中国贸易1103亿美元,太阳能板电动车多靠中国,真闹僵谁吃亏难说。希利的表态像在抱美国大腿,证明英国还是全球玩家,但国内经济乱,通胀罢工不断,政客转移视线。 国际观察者担心这增加误判风险,尽管英国说威慑不是对抗。中国视台湾为领土,坚持一中原则,和平统一优先,但不排除武力。英国正式认一中,但跟台湾有非正式联系,卖武器。希利的话反映英国近年亚太活动,2021年航母巡南海,进AUKUS。但明眼人看,英国实力衰退,过气帝国想找回面子。皇家海军舰艇老化,没钱修,真到台海叫板,自不量力。希利强调联盟力量,澳大利亚收益多,英国捞技术共享。他的声明不是孤立的,是英国战略防御审查的一部分,推动欧洲防务支出。
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?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,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,凭大
【2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