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,蒋介石请王耀武吃饭,宋美龄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山东菜,吃完饭后,王耀武却对妻子说:“赶快离开济南,记住,千万别去台湾!”
1948年,深夜的济南西郊机场,一架军用专机刚刚降落。王耀武满身是汗,连司令部都来不及回,直奔千佛山下的住所。他拿起电话,声音紧绷,只对青岛警备区下达了一句命令:“明天第一班火车,送太太和孩子去上海。”
放下电话,他才发现掌心湿透,紧接着,他又叫来母亲和妻子,将家中大部分财物交给她们,再三嘱咐她们设法前往香港,务必避开台湾。他的种种安排,更像是一个在交代后事的人,而不是一个手握十一万兵力的高级将领。
王耀武心中早已明了济南的命运。当时国共内战正处于胶着阶段,国军在山东连连失守,潍县丢失、胶济铁路被切断,使济南成为孤城。城内十一万守军中,过半是临时抽调的保安部队,弹药粮草仅够半月。
南京承诺的空投常常拖延不至;而杜聿明的援军远在三百里之外,根本指望不上。王耀武早有判断,曾数次向南京提议将主力撤往徐州,以保留战力,等待反击的机会。
然而蒋介石执意“扭转乾坤”,并不打算放弃济南。为了让王耀武坚守到底,他在南京官邸设下所谓“家宴”,其实只有他、宋美龄与王耀武三人。
这顿饭菜简单得出奇。宋美龄亲自下厨,端出几道地道的山东菜:红烧鸡块炖粉皮、糖醋鲤鱼。鱼眼直直朝着天花板盯着,令人不寒而栗。蒋介石一改平日姿态,亲自为王耀武倒黄酒,一杯接一杯,气氛异常“亲切”,让王耀武心生警觉。
他明白这顿饭意味着什么。酒过三巡,他还是试探着重提撤退建议,但蒋介石当场变脸,重重拍桌而起:“济南,必须钉死共军一颗铁钉,就算钉的是我们自己的棺材板!”
随后蒋又放软语气,描绘美军援助的前景,并许诺亲赴前线督战。
王耀武只能强忍情绪,将带着糖醋汁的鱼肉咽下,胃里如火烧般刺痛。他终于意识到,张灵甫在孟良崮已为国军殉道,现在蒋介石要他扮演下一个“示范者”。这顿饭,其实是送别酒。
重返济南,王耀武看着沙盘上象征粟裕部队的红色小旗,感到一阵眩晕。军事会议上,将领们仍在争论城墙加固的方案,他却想起了蒋介石那句“没有后方也能作战”,突然笑出声来。
一屋子将校面面相觑,无人敢问。他的副官则注意到,他的茶杯已经被换成了酒杯。每逢生死关头,他总要喝一口酒,这是从淞沪会战留下的习惯。
9月16日,济南战役正式打响。炮声震天,王耀武站在碉堡中,亲眼目睹解放军坦克冲破护城河。粟裕的劝降广播不间断地播放,而蒋介石曾承诺的一切,终成泡影。此时的王耀武,已经彻底沦为弃子。
城墙最后一段轰然倒塌之时,他将象征军人身份的中正剑交给身边卫兵,换上早准备好的绸布长衫,混入难民中从东门出逃。衣袋里,还揣着三天前家宴上剩下的一块粉皮,用手帕包着。
三个月后,王耀武在青岛被俘的消息登上报纸。而报纸一角,一则郑姓女子发布的寻人启事悄然刊登,她在寻找在上海开往香港轮船上失散的孩子——是王耀武早做的安排,才保住了家人的性命。
蒋介石后来试图在台湾寻找王耀武的家属以作要挟,却扑了个空。王耀武被关入战犯管理所,命运彻底转变。等他获释,妻子郑宜兰已带着五个孩子移居美国,并与他离婚,自此,他再未见过自己的儿子。
在台北士林官邸,蒋介石愤然在日记中写道:“王耀武负我,非我负耀武。”写罢仍觉愤懑难消,又蘸红墨水,在“耀武”二字上重重划了一个叉。 身处动荡的时代洪流之中,究竟是谁辜负了谁?这个问题,似乎再无人能够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