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解放后的相声界,侯宝林与马三立无疑是两位旗帜性的存在,两家的关系一度十分密切,常有交往。事实上,尽管两人曾是相声界的顶尖人物,但在侯宝林大师去世前,真正占据话语权的始终是侯宝林。作为在相声界脱颖而出的大师,侯宝林的艺术成就无可否认,但对于这两位曾被视为同辈的巨头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恩怨,众说纷纭。从一些历史事件来看,似乎可以窥见其中的蛛丝马迹,特别是侯宝林去世时,马三立所说的那番话,更加让人捉摸不透。
两位大师之间的年龄差距并不大,侯宝林生于1917年,马三立生于1914年,虽然侯宝林比马三立小三岁,但在相声界的辈分上,侯宝林是宝字辈,马三立则属于寿字辈,因此,侯宝林理应称马三立为师叔,而实际上,侯宝林每次都恪守这一称呼。坊间有一个传闻称,曾有一次侯宝林直接开口与马三立交谈,而没有称呼“三叔”,马三立为了不破规矩,故意不回应,直到侯宝林补充了称呼,马三立才开始回应。由此可见,相声界对于辈分的重视。
然而,关于他们之间的恩怨,有一件事令人难以忽视,那便是“牙签斗幺鸡”的疑案。所谓“牙签”和“幺鸡”,是相声界对马三立与侯宝林体型的形象称呼。传闻称,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,侯宝林在北京成名后曾到天津演出,并迅速走红。有传言称,马三立与天津的同行联手排挤侯宝林,导致他在1945年不得不离开天津,回到北京。但细究其事,历史资料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马三立对侯宝林的打压。当时,天津相声界的主导人物是张寿臣,而与侯宝林最有对抗力的则是常宝堃,从能力上看,马三立并不具备排挤侯宝林的能力。相反,侯宝林和马三立之间的互动也充满了相互尊敬。有一段佳话是,侯宝林在观看马三立的《黄鹤楼》后,曾评论:“这段子以后不能说了,怎么说都说不过马三立。”而马三立也曾在看完侯宝林的《八大改行》后,感叹道:“以后不能唱了,自己唱的东西跟人家比就不是玩意儿了。”这也解释了相声界“侯不能贯,马不能柳”的来历。
当然,解放后,侯宝林与马三立的交流并未中断,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也是由侯宝林代为拉的。至于两人之间的潜在矛盾,最为显著的当属李文华的拜师事件。侯耀华曾回忆,父亲不同意李文华拜师马三立,而马三立也正是因为顾虑到侯宝林的态度,尽管有意收徒,但一直没有收徒,直到去世。这种情况显然暴露了两位大师之间某种程度的微妙关系。
此外,杨少华曾谈到一次与两位大师合影的事情。当时照相馆人员将侯宝林和马三立安排坐在前排,杨少华则趁机搬了一把椅子坐到他们前面。马三立因此发火,骂脏话让大家去后排。尽管是杨少华挑起的事端,但有人认为,马三立的反应更多的是出于对侯宝林的情绪发泄,这也许是在长期压抑的矛盾中爆发的一次小冲突。
侯宝林去世时,马三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侯宝林时,深思片刻后说:“他是个聪明人。”这句话虽然看似并无过多评价,却隐含着深意。在相声界,侯宝林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几乎无人能及,他将相声从地摊文化推向了殿堂级的艺术,打破了传统的束缚,带领相声发展成为曲艺的领军力量。但马三立的这句简单评价,却仿佛在暗示着他对侯宝林的某些看法,带有一丝微妙的距离感。这段话的背后,也许隐藏着两位大师之间无法言说的心结。
总的来说,侯宝林与马三立这段复杂的关系,既充满了相互尊敬,也夹杂着某些微妙的矛盾和未解的心结。无论如何,他们都是相声界不可忽视的两位伟大人物,他们的对比与互动,成为了历史的缩影,也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