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谢育才夫妇被捕,在狱中生下一个儿子,为逃出去夫妻二人将儿子遗弃,越窗逃跑,然而特务头子并未将他们处决,反而将儿子抚养成人。 江西吉安城内国民党特务四处搜捕,地下党员谢育才和妻子王勖在一次秘密会议后被叛徒出卖,被捕时,王勖已怀孕七个月。 几天后整个江西省委机关遭遇灭顶之灾,代理书记颜福华叛变投敌,亲手交出了全省地下党员名单,特务们甚至控制了省委电台,企图冒充江西地下组织与上级联络。 夫妻俩被关进泰和马家洲集中营,这座建在赣江边的监狱专门关押政治犯,四周高墙电网,戒备森严,牢房阴暗潮湿,每天只有一顿稀粥充饥。 1942年2月王勖在狱中产下一名男婴,孩子的哭声引来看守,特务头子庄祖方立即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要挟筹码。 他故意将婴儿安排在隔壁牢房,让夫妻俩能听到孩子的哭闹声,每当审讯时,庄祖方就会抱着孩子出现,企图用亲情软化这对革命夫妻的意志。 谢育才每次看到儿子都心如刀割,但他清楚一旦妥协,不仅自己要死,更会牵连无数同志,他当着庄祖方的面怒吼:“要杀要剐随你便,休想从我口中得到半个字!” 这种僵持持续了两个月,庄祖方见硬的不行,开始改变策略,他将一家三口转移到城外一处大宅院软禁,表面上放松了看管。 宅院里有专门的奶妈照顾孩子,夫妻俩也能每天见面,看守只有两名,晚上还会喝酒打牌,这一切都让庄祖方觉得自己的怀柔政策奏效了。 实际上这正是谢育才想要的结果,他在狱中故意表现出绝望和动摇,甚至签下了一份模糊的“悔过书”,让敌人以为自己快要屈服了。 夫妻俩开始秘密准备越狱,王勖将旧衣服拆开重新缝制,做成便于行走的深色衣裤,谢育才则偷偷收集孩子吃剩的饼干,一点点积攒干粮。 带着三个月大的婴儿逃亡几乎不可能,哭声会暴露行踪,喂养也是大问题,但丢下孩子,又于心何忍。1942年4月15日深夜,夫妻俩做出了人生中最痛苦的决定。 他们在熟睡的儿子枕边放下一封信,写明身份和将来寻找的方式,然后翻墙逃离,庄祖方第二天发现囚犯逃跑后暴跳如雷。 他立即派出大批人马追捕,并在各个路口设卡盘查,孩子哭闹不止,成了他唯一的安慰——至少还有筹码在手。 逃亡路上险象环生,为避开大路上的检查,谢育才夫妇专走山间小径,白天不敢露面,就躲在荒坟野穴里休息,晚上借着月光赶路。 饿了就挖野菜充饥,渴了就喝山泉水,王勖刚生产不久身体虚弱,几次险些昏倒,谢育才背着她继续前行,脚底磨出血泡也不敢停歇。 整整23天后,夫妻俩终于到达闽粤交界地区,与游击队取得联系,但脱险并不意味着彻底安全,由于曾被迫签过“悔过书”,他们的忠诚度长期受到组织怀疑。 被留在庄家的孩子起初得到不错的照顾,庄祖方将他取名庄小明,当作自己的养子抚养,1949年后庄祖方带着孩子先逃到香港,后来又去了台湾。 孩子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,开始想方设法寻找亲生父母,1987年他通过红十字会辗转联系上大陆,终于与父母团聚。 重逢时谢育才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,他颤抖着双手抚摸儿子的脸庞,泪如雨下,王勖更是哭得说不出话来,只是紧紧抱着失散多年的骨肉。 谢育才当年的那份“悔过书”也在1990年代得到平反,这次越狱的意义远超个人得失,庄祖方原本计划通过控制的电台向延安发送假情报,但谢育才的逃脱直接破坏了这个阴谋,联络方式的改变让敌人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。 从江西到福建五百多公里的逃亡路,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坚韧,当亲情成为敌人的武器时,革命者选择了痛苦的割舍;当组织产生质疑时,又用余生证明了忠诚。 这个跨越海峡的家庭故事,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有宏大叙事,更有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。那些被迫分离的骨肉,承受着怎样的心理煎熬?那些不为人知的抉择,又有多少被时间的尘埃掩埋? 这段往事或许我们无法简单评判当年的选择对错,但可以肯定的是,正是无数这样的牺牲和坚持,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,而那份跨越半个世纪的亲情,也终究战胜了历史的阴霾。 信源: 江西省档案馆《马家洲集中营专题档案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《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》
1941年谢育才夫妇被捕,在狱中生下一个儿子,为逃出去夫妻二人将儿子遗弃,越窗逃
大气磅礴展豪情
2025-07-30 19:38:47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