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:传国玉玺还在;隋朝:传国玉玺还在;唐朝:传国玉玺还在;传国玉玺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瑰宝,自秦朝开始,在各个王朝及势力间流转着,直至唐末时期,随着李从珂的自焚而莫名消失了,后面的朝代虽然时常有玉玺出现的消息,但都是疑为赝品或自制的,没有证据能证明是秦朝传下来的那块,这也成为了一大历史谜团。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咱们谈论了上千年的“天命所归”,很多时候就寄托在一块巴掌大的石头上。这块石头,就是大名鼎鼎的传国玉玺。 它的前身,就是那块让卞和丢了两条腿的“和氏璧”。一块美玉,先后让楚厉王、楚武王两位大老板看走了眼,鉴定师都说是破石头,结果卞和硬是凭着一股执念,哭到“泪尽而继之以血”,才让楚文王剖开了石头,真相大白。这块石头,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它的不凡,也注定了它往后上千年的颠沛流离。 秦始皇扫平六合,拿到了这块宝贝,直接找来丞相李斯,用最顶级的篆书在上面刻了八个字: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。从这一刻起,这块石头就成了皇权的象征,成了“正统性”的最高认证。 秦朝短命,只风光了15年。刘邦大军一到,秦王子婴很识趣地把玉玺交了出去,这块玉玺成了大汉朝的“传家宝”。西汉传了200多年,到了王莽篡汉那会儿,出了个小插曲。王莽想当皇帝,得有玉玺才名正言顺。可这玉玺在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手里,眼看大汉江山要被侄子败光了,气得把玉玺直接往地上摔。 这一摔,把玉玺砸掉了一个角。王莽心疼坏了,赶紧找高手用黄金给补上了。这下可好,本来是件憾事,却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最关键的防伪标识——金镶玉,这也成了后世鉴别真假玉玺的重要依据。 从西汉到东汉,再到三国乱世,这块玉玺就像个烫手山芋,在各路英雄手里传来传去。孙坚在洛阳的井里捞到它,以为是天降祥瑞,结果为此丢了性命。他儿子孙策拿它跟袁术换了三千兵马,才有了后来东吴的基业。曹丕篡汉,玉玺归了曹魏,司马炎篡魏,玉玺又到了西晋。 西汉、隋朝、唐朝,这些响当当的大一统王朝,都把拿到传国玉玺看作是头等大事。仿佛没有这块小石头盖个章,这江山就坐得不那么踏实。 玉玺的传承脉络,在唐朝中期之前,一直都还算清晰。哪怕中间经历了五胡乱华,南北对峙,总能在关键时刻冒出来,证明“正统”还在。比如隋朝灭了南陈,统一天下,第一件事就是把玉玺搞到手。隋炀帝被杀后,萧皇后带着玉玺跑到了突厥。唐太宗李世民心里也惦记着这事儿,直到大将李靖干翻了突厥,把萧皇后和玉玺一起迎回来,这心里的大石头才算落了地。 转折点发生在唐末五代,后唐末帝李从珂被石敬塘引来的契丹兵逼得走投无路,一把火在洛阳玄武门把自己连同皇宫都给烧了。据说,传国玉玺就在他身上。 这一烧,就彻底烧出了一个千古之谜。从那以后,传国玉玺就从正史记载里消失了。 后面的故事,就变得扑朔迷离了。宋朝、元朝、明清,都冒出过号称是“传国玉玺”的玩意儿。宋哲宗时期,一个农民耕地刨出来一块,满朝文人激动得不行,十几个大学士会诊,信誓旦旦地说这就是秦始皇那块。可没过几年,“靖康之变”,宋徽宗、宋钦宗爷儿俩连同这块玉玺,又被金国人打包带走了。元朝灭金,没找着。后来到了元朝末年,说明朝大将徐达北伐,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追回玉玺,结果还是没影儿。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,皇太极当年从蒙古林丹汗手里得到一块据说是“元朝传国玺”的玉玺,高兴得不得了,立马改国号为“大清”,觉得自己入主中原稳了。可到了他重孙子乾隆这辈,把这块被老祖宗当成宝贝的玉玺给打入了“赝品”的冷宫。理由是上面的字迹,跟李斯的小篆风格对不上。 这事儿到了今天,依然是历史圈里的热门话题。2024年,四川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石洪波老师的《“玉”见中国》,里面就系统地梳理了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。 现在,学界和历史爱好者们的关注点,其实已经悄悄变了。大家不再是单纯地问“玉玺在哪”,而是更多地在思考:为什么一块玉,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?它所代表的“天命”,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,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分量? 随着科技的发展,一些研究团队利用AI技术,根据《汉官旧仪》、《续汉书》等史料中“方四寸,上纽交五龙”的零星记载,对传国玉玺进行了数字复原。这让我们这些后人,能跨越千年,一睹这件国之重器的风采。 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?它是一件实物,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。它代表着对统一的向往,对秩序的尊崇,以及对权力合法性的终极追问。 它在哪?或许在那场大火中化为齑粉,或许被埋藏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角落。只要汉字还在,史书还在,它就永远活在咱们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,从未真正消失过。
西汉:传国玉玺还在;隋朝:传国玉玺还在;唐朝:传国玉玺还在;传国玉玺是我国古代非
思念如潮心难安
2025-07-30 19:38:05
0
阅读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