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上将陈伯钧(1910.11.26—1974.2.6)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

博文忆览说 2025-07-30 19:36:53

开国上将陈伯钧(1910.11.26—1974.2.6)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,其一生贯穿中国革命战争与新中国军事教育建设: 一、早年革命与井冈山时期 黄埔背景与秋收起义 1927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(黄埔军校第六期),同年5月参与平定夏斗寅叛乱并入党。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,任工农革命军第3团排长,随部队上井冈山。 误杀吕赤事件(1928年):在井冈山训练期间,因擦拭手枪走火误杀教导队队长吕赤。毛泽东以“红军干才难得”力保其命,改以责打手心二十余板、降职为副连长处理,强调“一个黄埔生已逝,不能再失一人。此事体现早期革命队伍对人才的珍视与灵活治军理念。 改造地方武装 与游雪程、徐彦刚等被毛泽东派往袁文才农民自卫军任党代表,通过“三操两讲”(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结合)整训部队,将其改编为红四军第32团。期间与战士同甘共苦,以野菜为食,参与创作“红米饭,南瓜汤”等歌谣。 二、长征与反“围剿”中的战功 中央苏区作战。历任红20军参谋长、红15军军长等职,参与中央苏区五次反“围剿”及漳州、水口战役。因支持毛泽东军事路线,1932年被“左”倾路线领导人免职,调红军学校学习。 “铁屁股”之名:长征中任红五军团参谋长、第13师师长,率部承担全军后卫任务。湘江战役中死守阵地掩护主力渡江,战后率部急行军90里突围,被誉为“铁屁股。 反对分裂的斗争 1935年红一、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红9军参谋长,因反对张国焘分裂行为被免职,改任红军大学教员。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军团长,率部抵达陕北。 三、抗日战争与军事教育 八路军359旅首任旅长 1937年任120师359旅旅长,但未实际到任前线,由副旅长王震率部开赴华北。后调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,1938年任抗大二分校校长,在河北陈庄敌后办学。 陈庄歼灭战(1939年):率学员配合八路军主力伏击日军,歼敌1500余人,被八路军总部誉为“模范歼灭战。 军事理论贡献 编写《步哨动作》《侦察勤务》等教材,撰写《论运动防御》《游击战术中的袭击与埋伏》等文章,强调运动战与灵活战术。 四、解放战争与建国后 东北战场指挥 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副司令员(萧克为司令员),参与围困长春、沈阳战役。平津战役中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副司令兼45军军长,率部进军关内。1949年指挥衡宝、广西战役剿灭白崇禧集团。 军事教育奠基人 1950年起历任南京军事学院教育长、副院长,高等军事学院院长。协助刘伯承构建现代化军事教育体系,培养大批高级指挥员。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及三枚一级勋章。 五、历史评价与著作 日记文献价值 1933—1950年间坚持撰写4000余篇战争日记,涵盖长征、反“围剿”、辽沈战役等重大事件,被学术界视为研究党史军史的核心史料。 毛泽东评价:“陈伯钧是红军干才。”徐向前题词:“光辉业绩不可磨灭。 代表著作 《陈伯钧日记·文选》(2002年出版) 《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》(1960年) 参与总结“十大军事原则”的理论发展。 结语 陈伯钧一生历经秋收起义至新中国军事教育体系建设,其军事实践与理论贡献深刻影响了人民军队发展轨迹。从井冈山枪下留人的“干才”,到长征“铁屁股”、军事教育奠基人,他既是战场骁将,亦是思想者。其日记与著述为后世留下珍贵革命记忆,故居纪念室(四川达州)与抗大二分校旧址(河北陈庄)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
0 阅读:2

猜你喜欢

博文忆览说

博文忆览说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