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7月8日,抗日将领、原国军少将戴炳南在太原被游街示众后,于大南门被当众处死,太原当地百姓听说戴炳南被处死后,无不拍手叫好,那么为何戴炳南曾经也为抗日做过贡献,会有这么大的民怨呢?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戴炳南出身山东即墨,早年在吴佩孚部队中当兵,后来加入国民革命军,抗战爆发后,他被调往山西战场,在黄樵松手下担任营长,那时的他冲锋陷阵,作战勇猛,尤其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突出,获得了“忠勤勋章”和“胜利勋章”,这段经历为他赢得了信任与声誉,也为他后来的提拔打下了基础。 黄樵松是当时的二十七师师长,对戴炳南极为欣赏,将其视为心腹,抗战结束后,戴炳南一路升迁,从团长、旅长一直到师长,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黄樵松的提拔,1948年,黄樵松升任第三十军军长后,第一时间向蒋介石举荐戴炳南担任二十七师师长,这支部队是他的嫡系主力,足见对戴的信任已达极致。 当时的太原局势已经岌岌可危,解放军对山西发起总攻,外围各地相继解放,太原成了孤城,阎锡山命令死守,黄樵松却早已看清局势,他不愿看到城市毁于战火,秘密联络解放军,希望通过起义实现和平解放,他与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徐向前建立了联系,并商定由八纵队参谋长晋夫潜入太原,协助完成起义。 黄樵松知道,起义能否成功,关键在于戴炳南的态度,于是,他在起义前夜将戴炳南召入家中,向他透露了整个计划,准备让他配合行动,这本是一场基于十六年信任的托付,然而,就在黄樵松以为一切安排妥当的当晚,戴炳南却悄悄离开住所,径直奔赴阎锡山的公馆,将黄樵松的计划一五一十告知。 阎锡山闻讯大喜,当夜便设下圈套,以紧急军事会议为由将黄樵松诱入公署,随即逮捕,同时展开搜查,在黄宅找到了黄樵松与徐向前之间的书信往来,第二天清晨,刚进入太原城的晋夫也被捕,起义计划全面失败,起义骨干几乎全军覆没,黄樵松与晋夫被押送南京,最终于1948年11月27日在雨花台遭到枪决,新中国成立后,两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 而戴炳南则因告密有功,被阎锡山赏赐三万银元,并升任第三十军军长,成为黄樵松的继任者,这是一场用忠诚换来的背叛,也是一场用信任换来的升迁,他的职位高了,财产多了,但太原城却因此陷入了更长的战火之中。 原本可以通过起义实现和平解放,但因戴炳南的出卖,解放军不得不发动大规模攻城战,围城持续将近五个月,战斗惨烈,弹药不断倾泻在城头街巷,城内粮食断绝,百姓食不果腹,许多人靠树皮、草根甚至死者尸体维生,饿殍遍地、哀号不绝,本可以避免的人间惨剧,却因一个人的决定变得不可逆转。 而戴炳南此时却在享受“战功”带来的荣誉,他用赏金迎娶了绥靖公署的女打字员,在东缉虎营购置新宅,举办婚礼,炮火中的百姓在废墟里挣扎求生,他却在灯光下举杯言欢,这种强烈反差让太原人民对他恨之入骨。 1949年4月,太原终被解放,阎锡山早已逃往南京,而戴炳南却未能成功脱身,他先是试图化妆成农民出逃,后又在钟楼街阴阳巷的一处民宅中藏匿,那个巷子僻静隐秘,只有六户人家,连本地人也很少涉足,他蜷缩在一间杂物间中,不敢点灯,不敢出门,靠干粮度日,连排泄都控制在最小程度。 他甚至安排了一场假死的闹剧,让人散布其已被炮弹炸死的消息,并举行假葬礼企图掩人耳目,然而,这一切最终未能瞒过眼线,其卫士因故举报,解放军迅速行动,在一处立柜后将其抓获,被找到时,他身上缠着金条,怀里藏着外币,手腕戴着瑞士手表,而整个太原城却还在清理战争留下的尸体与瓦砾。 被押上军事法庭的戴炳南没有太多反抗,他曾试图用抗战功绩为自己开脱,也试图用财物贿赂军管会,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,黄樵松遗孀从芜湖寄来的控诉信被当庭朗读,信中写满了悲愤,也写满了指责,法庭陈述中明确指出,因戴炳南的告密,导致太原围城时间延长,百姓死伤无数,罪责难逃。 最终,他被判处死刑,并被押赴刑场,军管会特意安排游街示众,这不是羞辱,而是回应民意,那天的太原人潮汹涌,不少人从四面八方赶来,只为亲眼见证这一刻,卡车穿行街巷,百姓的怒火如潮水般涌来,没有人为他辩解,也没有人为他落泪,铁链、卡车、刑场,一切都像是命运的回音。 戴炳南的一生,是从战功走向罪责的缩影,他曾在抗战中奋勇杀敌,也曾在乱世中被寄予厚望,但最终,他选择用背叛换得虚假的晋升,也因此断送了无数人的生命与希望,他没有死在战场,却死在人民的怒火中,他的死,不是简单的清算,而是对那个时代选择的终极审判。
1939年春,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赶赴平西,受到战友招待。在接风宴上,战友趁
【1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