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志凯说的太对了,特朗普从来没有变过,目的只有一个:击垮中国。 从他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喊出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,到执政期间对中国发起贸易战,再到如今可能的政治回归,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着遏制中国发展,这一点从未有过动摇。 从2018年开始,特朗普政府突然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%关税,拉开了贸易战的序幕。 当时他们宣称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,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背后是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崛起的忌惮。 华为、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接连遭到制裁,芯片供应被卡脖子,本质上就是想打断中国产业升级的进程。 这种以贸易为幌子,行科技封锁之实的操作,恰恰暴露了其“击垮中国”的真实意图。 而在7月28日中美谈判中,特朗普团队反复无常,就像高志凯提到的,他们会突然抛出与核心议题无关的要求。 比如在经贸谈判中扯进对俄罗斯、伊朗的石油进口限制,这种把戏无非是想打乱中国的节奏,逼迫中国在非核心利益上让步,进而动摇我们的谈判底线。 但中国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,既然美国能随意设置议题,我们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诉求,比如要求取消不合理的芬太尼税,让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竞争环境。 撤销2018年加征的关税,回到正常的贸易轨道,放开美国新能源市场,让中国的光伏、电动汽车等优势产业能公平参与竞争。 谈判本就是你来我往的博弈,若美国只想单方面施压,那谈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。 有人或许会说,对美贸易很重要,还是应该尽量妥协,但看看俄罗斯的例子就该明白,对霸权主义抱有幻想,最终只会付出惨痛代价。 美国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制裁,从金融到能源,从科技到文化,无所不用其极,这背后的逻辑和针对中国是一样的,那就是不允许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力量存在。 所以中国在对美谈判中必须坚守原则,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能退让。 比如在台湾问题、科技自主、产业升级等方面,哪怕谈判破裂,也不能有丝毫妥协,这不是强硬,而是对国家未来负责。 当然坚持原则不代表闭关锁国,比如美国进口粮食和能源,只要符合双方利益,完全可以接受,但这必须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。 美国不能指望用几句空口号就想让中国让利,他们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,比如放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限制,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。 如果美国连这些基本的公平都做不到,那谈判也就失去了意义。 说到底,特朗普的所有动作,都是美国霸权思维的延续。 他们害怕中国的发展会撼动其全球主导地位,所以不惜用各种手段进行围堵。 但中国的崛起是历史必然,不是任何外部力量能阻挡的。我们既要认清特朗普团队的真实目的,不抱有幻想,做好最坏的打算。 也要保持战略定力,在谈判中掌握主动,用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策略,为国家发展争取有利环境。毕竟,中国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,谁也别想击垮我们。
特朗普这一刀砍向中俄,结果先割了自己一块肉特朗普又上头了,这回不是打中国制造
【3评论】【7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