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,一西路军伤员正坐在街边讨饭,一个国民党士兵走了过来。他上下打量了伤员

历史破局者 2025-07-30 17:07:06

1937年,一西路军伤员正坐在街边讨饭,一个国民党士兵走了过来。他上下打量了伤员一眼,弯下腰,小声说道:“以后你就在这儿等我,我给你送饭!” 1936年底到1937年初,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打得特别苦,部队两万多人,面对马家军的围堵,加上地形生疏,补给跟不上,最终大部损失,只剩几百人突围回了延安。那些散落下来的战士,好多就成了伤员,靠乞讨活命。刘克先就是其中一个,他湖北红安人,十五岁参加红军,一路打到营长位置。西征时受伤,双脚冻坏,右脚趾头掉了几个,走路都得拄棍子。部队散了后,他先跟通讯员一起流浪,通讯员去村里讨饭,一去不回,他就一个人往前挪。没吃的,就捡山上的松子对付。有次遇上老汉,教他看烟囱,黑烟是刚生火,蓝烟是饭熟了,去讨准能要点。他记住了这个,日子勉强过下去。靠近甘州城时,乞讨的红军多了,大家见面先问延安消息,然后分点吃的。那时候国共合作抗日刚开始,国民党抓到红军不一定杀头,但日子还是苦。 刘克先进城,穿破军装,一瘸一拐讨饭。有人指点他去骆驼店,那里红军多,有饭吃。他去了,见到老战友,抱头哭一场。店里有个当过护士的女人,认出他是老资格,打算去报告换赏钱。战士们拦住她,劝她别干这事,她最后没去。这事过了,但隐患在。店里饭就一碗稀粥,吃不饱,后来连粥都没了,大家散开自谋。刘克先又回街头讨饭。就是这时候,遇上国民党士兵刘德胜。刘德胜原来也是红军,被俘后被迫当兵。他看到刘克先,就决定每天省饭送来。两人聊起来,知道国共合作了,红军改八路军,党组织在营救散兵。刘德胜省下的饭,让刘克先多活下去。 后来,刘德胜他们几个在地下建支部,联系上王定国。她见刘克先,说党在西安兰州设办事处,帮伤员回延安。刘克先把消息告诉战友,大家陆续走。他脚坏,等机会。刘德胜说有新疆车队去兰州,党内疏通了,能带他。高金城给他纸条、介绍信和钱,叮嘱小心。刘克先上路,到兰州办事处,终于回家。整个过程,体现出那种底层战士的韧劲和党内互助的精神。国民党士兵帮红军,这在当时合作背景下,不是孤例,但也得小心翼翼。刘德胜这种人,夹在中间,风险大,却坚持帮老同志,挺接地气的。 西路军失败的原因,说到底是战略上孤军深入,马家军凶狠,国民党那边也掺和。马步芳、马步青那些人,手下骑兵多,地盘熟,围追堵截,西路军吃大亏。散兵游勇的日子,乞讨不是浪漫的事,就是为了活命。像刘克先,脚伤那么重,还得挪动,捡吃的,靠老汉的窍门讨饭。这窍门听着简单,其实是穷人智慧,烟囱颜色判断饭点,避免白跑。甘州城那时候,国民党控制,红军伤员多,大家互相帮衬,分饭吃。这氛围,让人想到底层人民的互助,总比那些高层的算计实在。 骆驼店的事,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。那个护士,本来是自己人,却想报告换钱。战士们劝阻,她收手。这不是什么英雄故事,就是现实中利益和良心的拉扯。没美化她,她就是那样的人。店里粥停供,大家散开,生活逼人。刘克先街头讨饭,遇刘德胜,这转折点,靠的是老同志的联系。刘德胜被俘当兵,不是自愿,但没变节,还帮人。这在历史上,有不少类似例子,国民党军中混进的红军,暗中帮忙。国共合作抗日,给了这种空间,不然早抓了。

0 阅读:0
历史破局者

历史破局者

打破迷局,解读历史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