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国务院称莫斯科误解了特朗普 事情的起因是特朗普在7月28日突然宣布,将原本设定的50天和平协议期限缩短至10天,要求俄罗斯在8月8日前与乌克兰达成停火,否则将面临美国的严厉制裁。 这一决定看似突然,实则是特朗普对俄罗斯长期未配合其“快速和平”构想的失望累积。此前,特朗普曾多次通过私人特使和秘密渠道与克里姆林宫接触,甚至在3月与普京进行了长达2小时28分钟的通话,试图推动双方停火。但俄罗斯在战场上持续施压,不仅未响应美国的停火提议,反而加大了对哈尔科夫地区的攻势,这让白宫逐渐失去耐心。 布鲁斯的表态,本质上是在为特朗普的政策转向“打圆场”。特朗普在任期间以“交易型外交”著称,喜欢通过设定极端期限和强硬威胁来迫使对手让步。 这种风格在他第一任期处理朝核问题时就有所体现,当时他通过“金特会”和“火与怒”的交替施压,成功让朝鲜暂停核试验。但在俄乌冲突中,这种策略遇到了挑战。俄罗斯对特朗普的“最后通牒”反应冷淡,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甚至公开嘲讽称,“每一次新的最后通牒都是向战争又进一步的威胁”。 美国国务院之所以强调“误解”,是因为特朗普的外交风格确实容易引发误判。他一方面通过削减对乌援助来显示“战略收缩”,另一方面又通过缩短期限和制裁威胁来展示强硬,这种矛盾姿态让俄罗斯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。布鲁斯试图澄清,特朗普的耐心并非软弱,而是一种策略性等待,如今这种等待已经转化为行动。 更深层次来看,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对俄政策的结构性调整。特朗普上任初期,曾试图通过“个人外交”快速解决冲突,甚至一度放风称“和平窗口仍在”。 但经过数月试探,发现俄罗斯无意配合后,政策重心转向“战略边界明确”和“责任外推”。白宫不仅减少涉战投入,还要求欧洲国家接手对乌援助,试图将冲突转化为欧洲的“地缘责任”。 这种转变在7月29日特朗普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会晤中尤为明显,他在会谈前公开批评普京,并强调欧洲必须“为自己的安全买单”。 俄罗斯对这种转变的反应是复杂的。一方面,克里姆林宫通过军事演习和核力量展示来回应美国的压力;另一方面,又通过外交渠道释放“愿意谈判”的信号。 但这种矛盾姿态也让美国更加确信,俄罗斯并未真正做好结束冲突的准备。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更是直接,他称“美方无人有资格决定俄罗斯何时坐上谈判桌”,这表明俄罗斯仍坚持将冲突解决与自身安全诉求挂钩,不愿接受美国设定的框架。 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焦点,在于特朗普的“10天期限”是否具有可行性。从历史经验看,俄乌冲突的复杂性远超朝核问题,双方在领土、安全等核心议题上的分歧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合。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虽然支持特朗普的决定,但也坦言“俄罗斯正在竭尽全力破坏和平努力”。欧洲国家则陷入两难:既希望美国继续施压俄罗斯,又担心特朗普的“战略抽身”会让欧洲独自承担冲突后果。北约内部已出现分歧,波兰等国呼吁谨慎对待,而德国则加大了对乌军事援助。 从经济层面看,特朗普威胁的“100%关税”和“二级制裁”也面临现实挑战。俄罗斯是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国,印度、土耳其等国依赖俄油供应,若美国真实施此类制裁,可能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动荡。 特朗普虽声称“将提高国内石油产量抵消影响”,但美国页岩油产能已接近极限,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。这也是为什么白宫官员私下透露,实际可能采取更温和的10%-20%关税,而非100%的极端措施。 美国国务院的表态,实际上是在为这种政策弹性预留空间。布鲁斯强调“错误解读的时代已过去”,既是在警告俄罗斯不要低估特朗普的决心,也是在安抚国际社会,避免因误判导致局势失控。 这种“软硬兼施”的策略,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在外交博弈中的实用主义倾向——既想通过强硬姿态展示领导力,又不愿因过度施压导致冲突升级。 值得注意的是,特朗普的对俄政策转变,也与其国内政治考量密切相关。他正面临多重法律挑战,急需通过外交成果转移国内舆论焦点。缩短和平期限、展示对俄强硬,可以塑造“清醒、现实”的领袖形象,摆脱“通俄门”的历史阴影。同时,这种姿态也能迎合党内保守派,巩固其在2024年大选中的基本盘。 从长远来看,美国国务院的这一表态,标志着美俄关系进入新阶段。特朗普已放弃将冲突解决建立在领导人私人交易的设想上,转而通过结构性施压和战略收缩来重塑对俄优势。 但这种策略能否奏效,取决于俄罗斯的战略韧性和欧洲的配合程度。如果俄罗斯继续在战场上施压,而欧洲无法填补美国留下的援助缺口,冲突可能陷入长期僵局,甚至出现“冻结战线”式的冷和平。
特朗普终于露出了真面目,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援。但中国不会坐视俄罗斯被美欧击败。所
【5评论】【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