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冯德莱恩承诺对美国的6000亿美元投资几小时后,布鲁塞尔方面就澄清她无权做出这样的承诺。 冯德莱恩在苏格兰笑着签下一份“协议”,承诺欧盟将对美国私营市场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。当时她说得斩钉截铁,特朗普也对媒体宣称这是“历史性胜利”。可几小时后,布鲁塞尔冷冷回应:欧盟委员会无权做出这类承诺。各国议会也根本没有经过授权程序。 一场“外交胜利”,很快变成机构打脸。更深层的,是欧盟体系内制度与现实的不匹配,正在让其外交空间陷入困境。 7月27日下午,苏格兰Turnberry度假村。特朗普与冯德莱恩站在露台上,面向媒体宣布一项“欧盟将向美投资6000亿美元”的重大协议。新闻稿在几分钟内刷屏,美方释放出“欧盟屈服于关税压力”的信号。 这场协议在美方被包装为“双赢典范”:一边是欧洲资本进入美国基础设施市场,一边是美国暂停8月即将执行的30%欧盟商品关税。看起来像是“你出钱,我撤刀”。 欧盟市场应声上涨,巴黎、法兰克福等地股市一度回温,欧元汇率也出现短暂提振。外界解读冯德莱恩此举为“以经济让步换取地缘缓冲”。 但几个小时后,剧情反转。 布鲁塞尔方面通过欧盟发言人澄清:欧盟委员会无权向任何国家承诺如此数额的投资。这种表述完全建立在对私营企业意向的统计之上,不具备法律效力,也未经议会批准。 “那不是政府的钱,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欧盟官员向媒体透露,“委员会没有任何预算能调动6000亿美元,更不能代表德国、法国等核心国家意志。” 媒体进一步追问冯德莱恩此番承诺的依据,她的幕僚团队仅表示:“该计划基于欧洲私营部门长期投资意向。”换句话说,她承诺的是一份无约束力的“愿景”,而非真实的合同或财政安排。 在欧盟内部,这样的越权言行引发强烈反弹。 问题出在欧盟体制的多头结构。 冯德莱恩是欧盟委员会主席,代表欧盟在外交事务上有较高曝光度与协调权,但她本质上只是一位“执行首脑”,其职权来自于成员国授权。任何重大战略、投资承诺,必须经由欧洲理事会(各国元首组成)或欧洲议会批准。 她可以谈判、可以表态,但不能替28个国家做主,更不能随意许诺巨额投资。 德国议会反应迅速。社民党议员直言:“我们并未授权欧盟任何追加对美投资的预算。这种不负责任的表态,有损欧盟信用。” 法国方面同样强硬。外交事务专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:“法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应由企业自行决策,而非冯德莱恩办公室通过政治交易来换取关税豁免。” 荷兰、奥地利更是直接表示,欧盟若要将此转化为真实执行方案,必须说明资金来源、国别分配比例、产业受益方向,任何跳过议会的决策都无法执行。 欧盟议会内部亦掀起激烈辩论。自由党议员抨击冯德莱恩“权力膨胀、代表失控”,有人呼吁设立调查机制,明确未来外交协议的权力边界。 冯德莱恩团队随后试图“降温”:称投资意向为“长期战略表达”,涉及多个领域,包括新能源、半导体、数据中心等,不会立刻启动。但这些解释并未平息各方疑虑。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:冯德莱恩到底有没有权力在不告知理事会、不征求议会的情况下,代表欧盟许诺6000亿美元投资? 现实是:她没有。而美方早已借此将“欧洲屈服”传递给全球媒体。
就在冯德莱恩承诺对美国的6000亿美元投资几小时后,布鲁塞尔方面就澄清她无权做出
吃货萌主求投喂
2025-07-30 14:40:14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