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胡塞武装彻底翻脸了!7 月 28 日,也门胡塞武装通过官方渠道宣布,将海上封锁行动升级至第四阶段,明确将所有与以色列港口合作的航运公司船只列为打击目标,无论其国籍或航行区域。这一决定直接冲击了以色列的能源供应链,尤其是其后备能源储备。 胡塞武装的行动并非突然。自 2023 年 10 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,该组织已在红海及亚丁湾对关联以色列的船只发动超过 100 次袭击。今年 5 月,胡塞武装曾对以色列最大港口海法港实施封锁,导致该港 80% 的能源进口中断,日均损失达 1.2 亿美元。此次升级行动进一步收紧了对以色列的海上封锁,尤其针对能源运输。 以色列的能源进口高度依赖海运。海法港承担着全国 80% 的能源进口,包括石油、天然气和煤炭。据海叔说历史 5 月 20 日报道,海法港每月处理超过 20 万个集装箱,是以色列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关键枢纽。胡塞武装的封锁直接导致地中海航运(MSC)、马士基等全球航运巨头暂停红海航线,船只被迫绕行非洲好望角,单航次成本增加 15-20 万美元。这不仅推高了运输成本,还延长了交货时间,加剧了以色列的能源供应压力。 更严重的是,胡塞武装的打击目标不仅限于直接前往以色列的船只。7 月 10 日,希腊运营的 “魔法海洋号” 货轮在红海被击沉,胡塞武装称其所属公司曾有三艘船进入以色列港口。7 月 9 日,利比里亚籍 “永恒 C 号” 货轮也因同样原因遭袭沉没。此类案例表明,胡塞武装采取 “连坐式” 打击策略,迫使航运公司在商业利益与安全风险之间做出抉择。 面对封锁,以色列被迫调整能源进口路线。7 月 18 日,以色列宣布关闭红海沿岸的埃拉特港,将石油进口转向地中海港口。但这一调整导致运输成本翻倍,且地中海港口的吞吐量有限,无法完全替代海法港的功能。据小福快跑 7 月 18 日报道,埃拉特港关闭后,以色列 60% 的石油进口需通过地中海港口,卡车在港口外排队长达三天,冷藏货物变质问题频发。 以色列的能源储备正面临严峻考验。战略石油储备仅能维持 17 天,而海法炼油厂因封锁产能骤降 80%。天然气方面,尽管以色列拥有 1.1 万亿立方米的可采储量,但出口管道主要通过红海,封锁导致对埃及和约旦的天然气供应中断,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应声上涨 7%。 对航运公司而言,唯一的 “活路” 是立即切断与以色列港口的合作。地中海航运、马士基等公司已宣布无限期暂停以色列航线,部分企业甚至修改公司章程,将 “避免与以色列合作” 写入条款。这种连锁反应导致全球 12% 的海运贸易受阻,亚欧航线运费上涨近 1 万美元 / 集装箱。对于以色列而言,后备能源被切断的困境短期内难以缓解,而胡塞武装的持续施压可能进一步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。
/胡塞武装彻底翻脸了!7月28日,也门胡塞武装通过官方渠道宣布,将海上封锁
竹风吟月
2025-07-30 14:32:11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