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懂PE,只是投资的入门课。 若说用PE衡量公司贵贱是第二重境界,那参透PE背后的玄机,才算摸到了投资的第三重门。 很多人以为,PE数字就像超市价签——15倍PE的公司,和15倍PE的另一家,理应是同样的“标价”,摆在货架上不分伯仲。但真相往往藏在价签背后:就像两家超市都挂着“全场8折”的招牌,你以为捡了同力度的便宜,拆开包装才惊觉天差地别。 PE这东西,本就带着几分“障眼法”的天赋。 有的公司突然计提一大笔亏损,来年一个业绩反弹就让PE骤降;有的小公司靠着行业风口突然爆发,今天的高PE转眼就被业绩增长熨平。这些波动如同商场里的限时促销,热闹一阵便烟消云散,与其纠结这些短期变数,不如聚焦更本质的较量。 就说两个PE都是15倍的公司吧。 甲公司的市值里,藏着沉甸甸的“干货”:没有一分钱负债,账上趴着亿级现金,手里攥着可能开花结果的股权投资,连生产资料都是越陈越香的宝贝——比如窖藏的老酒、绝版的工艺配方,放得越久越值钱。 乙公司却像个背着包袱赶路的挑夫:总市值里一半是压得喘不过气的负债,应收款像一笔笔悬着的“糊涂账”,生产设备过几年就成废铁,原材料放着放着就成了过期品。 这就像两家店都挂着“15倍PE”的价签,乍看都是同一套定价。可细究下去:甲公司的15倍PE若是公道,乙公司哪怕打对折到7倍,都可能是天价。 但现实中,多少人对着乙公司10倍的PE拍手称快:“你看它比15倍的甲公司便宜多了,这分明是黄金坑啊!” 殊不知,那些藏在PE背后的猫腻——是现金与负债的博弈,是增值资产与贬值包袱的较量——才真正决定了一家公司的“实际斤两”。只盯着PE数字下结论,就像用同样的价钱,把装满黄金的宝箱和半箱负债的破船当成了等价品。 投资的有趣之处,或许就在于:隔着PE的迷雾望去,万物皆可比较;但扒开表象,才发现真正的价值较量,从来不止于那串冰冷的数字。
事不过三!牢记3639点,如果7最后一个交易日没有突破3639,这个吉利的数字可
【13评论】【2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