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人不愿招惹的四个国家,到底有哪些?出乎你的意料。二战时,日本见谁打谁,连美国都不放在眼里,但在战后,日本人怕了,有四个国家是他们万万不敢招惹的,个个都出乎意料。 1945年,东京湾上的“密苏里号”战舰甲板,日本代表低头签署投降文书。从那一刻起,这个曾经横扫东亚、敢与美英正面对抗的岛国,被彻底压进了和平宪法框架。从此之后,“不再发动战争”成了宪法写明的承诺,“自卫”成了所有军事建设的前提。 但和平,并非等于忘记敌人。 七十多年过去,日本虽然成为发达国家,却在国际安全上始终保持一种特殊的“防御态度”。它不敢轻易出兵,也不敢轻率对外出拳。看似有钱、有科技、有舰队,但一旦提及几个国家,日本人心里还是发紧。 第一个名字,是中国。 东京街头一场反战游行中 ,一名中年男子举着“拒绝军事扩张”的牌子,脸上满是警惕。他不是针对本国政府,而是担心中国的扩张。新闻播报着中国新式航母下水、东海演训画面、钓鱼岛争端对峙。在日本街头,普通人对中国的态度并非仇恨,而是“忌惮”。 他们记得那段历史——侵华战争、南京事件、三光政策。但他们更怕的,是这段历史在对岸从未被遗忘。每一次靖国神社争议,每一篇课本删改,每一次政客发言,都会引来中国舆论狂潮。外交部发言、官媒通稿、网友出征,伴随的还有军机绕岛、舰艇巡弋。 对于一个长期压制战争冲动、依赖对美安全的国家来说,这种“记得一切”的对手,是最不好应对的存在。 第二个名字,是北朝鲜。 午夜,日本沿海城市响起导弹警报,公民被疏散进地铁站,广播不断重复:“飞行物正在通过本国空域。”此情此景,对日本人而言已不是新鲜事。 朝鲜不定期试射导弹,飞越日本上空是常态,有时甚至直接坠落至专属经济区。比武器更具冲击的是历史伤痕——冷战时期多名日本公民被朝鲜特工绑架,几十年后仍有家属举牌请愿,要求归还亲人。日本政府多次交涉无果,媒体持续追踪,公众始终带着难以抚平的仇视与不安。 北朝鲜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,既是流氓政权,也是不可预测的邻居。不是最强大的敌人,但一定是最无法控制的那种对手。 第三个名字,是俄罗斯。 北方四岛,地图上只是几片小陆地。但在日本人心中,那是每次提起都能激起情绪的伤口。战争结束时,苏联趁火打劫,抢占了这片岛屿。从此之后,每一届日本政府都在对俄交涉中将其列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。 在北海道北端,年年举行“望岛仪式”,老人在岸边默默祈祷。很多人的祖坟仍在岛上,却再也无法登岸祭拜。 而俄方态度冷硬,多次军演、部署导弹系统,变相宣布“这里就是俄罗斯领土”。尽管两国贸易持续,但军事与政治层面始终互不信任。普京时代,谈判陷入冻结;乌克兰战争后,更是彻底决裂。 对日本而言,俄罗斯是那个不能合作、又不敢轻启冲突的北方巨人。 第四个名字,却让很多人出乎意料——是美国。 不是敌国,却最不能违逆。 驻日美军基地从冲绳到横须贺,从青森到厚木,一直是日本安全政策的双刃剑。一方面它是防护网,替日本承担战略威慑;另一方面,它也是国家主权的隐痛。民众抗议、美军犯罪、驻军预算,常年纠缠在政策舆论中。 日本政府想摆脱,却又无法摆脱。军队不能称“军”,只能叫“自卫队”;想要修改和平宪法,却每次遇到强烈反对;想要拥有独立外交,却始终要听华盛顿指令。对很多日本人而言,美国是那个始终压在背上的影子。 是保护者,也是束缚者。
美国经济只能靠战争抢劫。纽约联储的领袖人物耶伦女士,用沉痛而坚定的口吻向全世界宣
【23评论】【3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