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夏日,青海湖畔的布哈河口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。清晨,河水翻涌,

瑶步踏花归 2025-07-30 11:33:55

2022年夏日,青海湖畔的布哈河口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。清晨,河水翻涌,青铜色的鱼背密密麻麻挤满河道,水面仿佛沸腾一般,浪花声不绝于耳。 站在岸边的藏族老牧民扎西眯着眼睛,喃喃自语:“湟鱼又回来了,比我小时候还多……”据统计,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已突破11.85万吨,创下近60年新高。 然而,面对这满河的“银色财富”,扎西却摇了摇头,叹息道:“这是湖神的坐骑,谁敢吃?”如此庞大的鱼群,为何无人问津?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? 湟鱼,学名青海湖裸鲤,是青海湖独有的“水下精灵”。它们每年夏季洄游产卵,逆流而上300公里,从湖中游向布哈河、沙柳河等支流,场面壮观得让人屏息。 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,湟鱼数量较2002年暴增46倍,河口鱼群密度最高达每平方米200尾,堪称“半河清水半河鱼”。 然而,这看似繁荣的景象却让当地人忧心忡忡。藏族渔民多杰告诉我,他们祖辈相传一个规矩:湟鱼是湖神的坐骑,吃鱼会招来灾祸。 2016年,甚至有餐馆因偷卖湟鱼被牧民举报,店主迫于压力主动拆了招牌。这种文化禁忌,让湟鱼成了“看得见、摸不着”的存在。 湟鱼数量激增的背后,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努力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沙柳河增殖站的一幕。 2021年春,我有幸跟随巡护员见证了人工增殖的全过程。清晨,工人们穿着防水服站在冰冷的河水中,小心翼翼地捧起雌鱼,用羊毛刷轻刮腹部。 橙红色的鱼卵如小米粒般洒落在孵化盘中,泛着微光。那一刻,我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。巡护员老李笑着说:“刚破膜的鱼苗细如发丝,碰一下就像丝绸滑过指尖,得小心护着。” 正是这些年人工增殖放流和鱼道修建的努力,才让湟鱼从濒危走向“泛滥”。但老李也皱眉叹气:“数量上来了,新的问题又来了。” 数量激增看似是好事,可湟鱼的“泛滥”却敲响了生态警钟。气候变化让布哈河径流量近十年减少了21%,部分河道干涸,搁浅的湟鱼尸体在烈日下散发着咸腥与腐臭的气味,引来成群乌鸦盘旋,场面让人心酸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,人工增殖带来的遗传多样性下降问题。科学研究显示,增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了12%,这意味着湟鱼的抗病能力可能变弱,一旦遭遇疫情或环境剧变,后果不堪设想。 站在青海湖边,我看着湖面游动的鱼群,突然觉得它们并非“泛滥成灾”,而是脆弱得像风中烛火,随时可能熄灭。 说起湟鱼保护的艰难,还要回到2021年冬的一个深夜。那晚,气温低至零下28度,巡护员扎西裹着厚棉袄,潜伏在冰面上,手中电筒的光柱在黑暗中晃动。 6小时的等待后,他终于照见了一伙偷捕者。网中挣扎的湟鱼泛着银光,像在无声哭诉。扎西冲上前,喝令对方停手,双方僵持了半小时,最终偷捕者丢下渔网逃走。 事后,扎西捡起网中奄奄一息的湟鱼,小心放回湖中,嘴里念叨着:“湖神保佑,别怪罪我们……”这一幕让我震撼:湟鱼不仅是生态链的一环,更是人与自然博弈的缩影。 在藏族文化中,湟鱼有着神圣的象征意义。老人常说,湟鱼的鳞片上刻有六字真言,捕捞它们等于逆转经筒,会招来厄运。 而站在二郎剑景区的水下廊道,透过玻璃幕墙,我看见湟鱼与游客的对视,仿佛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与自然的距离。 我们保护湟鱼,不仅是为了生态平衡,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。湟鱼的数量激增是喜是忧?或许答案不在鱼群本身,而在于我们如何与自然共存。 主要信源:(央视新闻——从几乎不见到处处可见 青海湖湟鱼还需要继续保护吗?)

0 阅读:9
瑶步踏花归

瑶步踏花归

只会拙笔垦史田,阡陌纵横,当心脚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