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应来了,通过十几年的“不懈努力”,印度政府“外资杀猪盘”的精品品牌终于被国际社会认可: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外资净流入暴跌超90%。 这一切并非偶然,印度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种种做法难辞其咎。 其引资理念从根本上就存在问题,像是设下了一个“陷阱”。 外资企业进入后,会被要求必须雇佣印度籍高管和工人,好不容易盈利了,资金却很难顺利出境,“在印度赚钱,钱却带不走”成了不少外资企业的无奈写照。 不仅如此,税务部门的检查没完没了,环保方面的要求也时常变动,再加上时不时的停电和街头游行,这样的环境让外资企业苦不堪言。 政策的反复无常更是让外资企业胆战心惊。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,有些政策调整还能追溯到过去,让企业之前的经营成果付诸东流。 在印的外资企业中,72%都把监管风险列为最大的担忧,高额的罚款、突如其来的查账,甚至本金被没收的情况都时有发生。 原本11个月就能谈妥的投资项目,现在要拖到18个月,如此漫长的周期,没几家企业能耗得起。 外资纷纷撤离的同时,本土资本也在加速外流。 大量资本外流导致卢比汇率跌至1美元兑换84卢比,外债压力陡增,国内通胀也一路飙升,这些都是印度政府政策失当带来的恶果。 印度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也成了外资进入的拦路虎。 这里平均每天停电2.3小时,企业生产经常受影响;商业纠纷一旦闹上法庭,平均要等1445天才能有结果;铁路系统老旧不堪,运输效率低下。 越南的汽车企业Vinfast进入印度后,本想有所作为,却因关税政策的反复扯皮难以推进,其他企业看到这种情况,纷纷暂停了在印度的投资计划。 富士康、三星等企业更是直接关闭了在印度的工厂,将岗位和技术一并带走,而印度本土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接手,电子制造所需的核心部件还得依赖进口,产业发展陷入空心化。 面对这样的困境,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一些补救措施,但这些措施显得既无力又充满算计。 印度还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企业,7月恢复了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,不过附加了10万存款证明的条件。 电子部门也放出消息,允许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,但要求必须采取合资形式,并且要转让核心技术,中方股份不能超过24%。 这种既要资金又要技术,一旦企业发展起来就可能“动手”的心思,中国企业早已看穿。 稀土、芯片等关键技术对印度的输出变得更加严格,就连富士康的中方员工也都撤回了国内,不会轻易再入“圈套”。 印度政府还在拿“十四亿人口大市场”“复制中国成功故事”来宣传,想以此吸引外资回流。 但信任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,一旦崩塌,就很难再恢复。 那些曾在印度遭遇过损失的外资企业,对印度的新政策充满了警惕。与此同时,越南、印尼等周边国家正抓住机会,吸引走原本可能流向印度的订单。 印度嘴上喊着“自力更生”,可实际上,其生产的电视机80%的零件还得依赖中国进口。 印度外资市场走到今天这一步,是印度政府自己造成的。 如果不能彻底改变政策朝令夕改、监管随心所欲的状况,不能真正改善投资环境,再多的应对措施也只是徒劳,外资市场的僵局恐怕很难打破。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?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,麻烦您点一下关注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!
7月30日,中、美在瑞典的第3轮经贸磋商结束之后,特朗普在返回华盛顿的空军1号上
【12评论】【22点赞】
用户10xxx35
[打脸]雷军撤了没有?那些个国企撤了没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