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的时候,总理路过昆明,碰见了他的初恋张若名。两个人聊天的时候,总理小声问张若名,想不想回北京工作呀?
张若名1902年出生在河北清苑县一个富裕家庭,父亲是地方官员。她早年接受家庭教育,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,和邓颖超成为同学,两人常一起讨论时事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,她积极加入天津爱国活动,5月25日与郭隆真、刘清扬组建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,担任评议部部长。她们分发传单,组织女性游行,高举标语抵制不平等条约。作为代表,她三次去北京递交请愿书,面对军警盘查,坚持宣读声明。9月16日,她与周恩来等人创立觉悟社,成员在简陋会所开会,抽签分配代号,她得36号,化名衫陆。 1920年1月20日,她以衫陆署名在《觉悟》杂志发表文章,号召妇女通过行动争取权益。1月29日,她与周恩来、郭隆真、于方舟带领数千学生到直隶省署请愿,钻过铁门进入院内交涉,却遭逮捕。在狱中成立临时小组,轮流讨论策略,坚持半年到7月17日获释。出狱后,她摆脱家庭婚姻安排,携带少量衣物逃离保定,报名赴法班。同年11月初,与周恩来、郭隆真等登上波尔多斯号轮船,从上海去法国勤工俭学。先在蒙彼利埃学法文,1921年夏移至布卢瓦,研读书籍讨论国家前途。 1922年上半年,她加入巴黎的中国少年共产党,在云母片厂工作,主讲共产主义研究会,用法文讲解马列著作,以一峰化名写文章宣传阶级斗争。1923年迁至里昂,参与华工调解,发表妇女解放观点。1924年1月底,代表出席法国共产党里昂支部列宁追悼大会,发言后遭警察围堵盘问,被带走审讯。获释后面临监视,她申请退出党组织,转向学术。1924年10月入里昂中法大学,获心理学、哲学等多项证书,1928年得文科硕士,1930年12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,成为中国首位留法女博士。 同年5月31日,她与杨堃结婚,1931年1月4日夫妇回国,她任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,杨堃从事研究。1948年4月,他们应邀赴云南大学任教。周恩来那时已是国家领导人,张若名夫妇在云南扎根,过着学术生活。他们的早年交集源于革命活动,周恩来在觉悟社时与她合作密切,赴法后确立关系,但因工作压力和外部环境,关系渐淡,最终分开。她选择学术,杨堃成为伴侣,两人共同回国贡献力量。 1955年4月8日,周恩来率团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万隆会议,飞机在昆明短暂停留。他向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方仲伯表达愿望,希望会见老友张若名教授和杨堃教授。方仲伯安排次日会面。周恩来身着中山装,早晨7时抵达云南大学东陆校区。张若名夫妇等候,她穿浅色棉布衫,杨堃戴眼镜持文件夹。周恩来上前握手,先问张若名身体安好,提到邓颖超嘱托代问候。张若名回应,也请转达问候,说工作忙难见面,一直留意消息。 三人去大学食堂,桌上米饭蔬菜鱼。周恩来坐下夹菜,回忆五四天津街头,他们并肩游行,她持横幅指挥队伍。张若名补充法国留学时骑自行车避警察,杨堃倾听点头。周恩来问杨堃民俗研究,杨堃概述云南少数民族调查。周恩来赞许,说环境适宜工作。谈话渐深,周恩来低声问夫妇在云南适应吗,考虑去北京北大任职。张若名摇头,说已安稳,杨堃项目刚开展,云南资源充足,谢关切。周恩来点头,说合适。 会晤持续五个小时,周恩来查看手表,因日程紧迫,起身握手道别。陈毅副外长陪同,与张若名谈中法文化,杨堃与周恩来讨论民族学。周恩来代邓颖超问好,张若名写信祝福。这次相见距1930年25年,成为最后一面。他们的重逢反映出革命同志间的持久联系,尽管生活轨迹不同,仍保持尊重。张若名从革命转向学术,杨堃专注民俗,两人贡献突出。周恩来继续领导工作,体现对老友的关怀。 重逢后,张若名在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,主讲文艺理论和世界文学史,并在外语系教法语。1953年创办文艺批评教研室,担任主任,指导学生研读苏联文学,写论文如《欧洲旧现实主义的成就和缺点》。杨堃专注民族学,领导云南民族史研究室,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,写报告考察凉山彝族手工业和哈尼族宗教生活。夫妇在昆明定居,走访少数民族村寨,杨堃记录风俗,张若名协助翻译材料。 张若名1958年6月18日逝世,杨堃继续学术,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,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,指导学生如贾芝、陈永龄。他完成多项著作,涵盖原始社会史和民间宗教,推动民族学发展。周恩来持续担任总理,至1976年1月8日去世。他与邓颖超婚姻长久,两人视张若名为挚友,邓颖超偶尔通过信件表达思念。杨堃晚年坚持研究,1998年7月26日病逝。他的工作影响深远,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和少数民族研究。张若名夫妇学术贡献,在云南大学留下印记,推动法语教学和民俗学进步。周恩来与他们的友情,跨越岁月,体现革命同志互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