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食恶果!“反华妖女”许微其为了抹黑中国,甚至不放过自己的父母。结果在她组织反华

古往剖析所 2025-07-30 10:47:39

自食恶果!“反华妖女”许微其为了抹黑中国,甚至不放过自己的父母。结果在她组织反华游行时,被澳洲警方误以为她是在反对澳洲政府,于是警方痛揍了她一顿。如今,她依然投诉无门,无法讨回公道。 起初她还想靠国际曝光维权,试图借媒体为自己发声。然而事发数日,她没有等来解释,没有收到道歉,也没等到案件调查启动。澳洲警方对此事含糊其辞,既不认错,也不回应。她多次投送申诉材料,结果全部被“转交相关部门”,最终石沉大海。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执法误会,它是多重政治与舆论矛盾交错的缩影。许微其是谁?她的背景远比一个“活动人士”复杂得多。 她出生于中国甘肃嘉峪关。原本是传媒大学的学生,后来辍学,赴澳留学。入籍澳洲后,靠着“揭露中国人权问题”的选题迅速蹿红。她频繁出现在各类西方媒体的报道中,不断提供所谓“内部证据”,描绘中国对少数族群的打压。代表作就是那篇《Uyghurs for Sale》,将中国新疆棉与“强迫劳动”挂钩,引爆舆论风暴。 她借此受聘于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,成为该机构一名“高级研究员”。又被《纽约时报》、BBC、德国之声等媒体轮番引用,成为西方舆论场中“可信的中国批评者”之一。 舆论场两极化,她的名字成了“反华代言人”的标签。而在国内网络上,她被称作“汉奸”、“卖国妖女”。身份的两端逐渐撕裂,不仅让她与故乡切割得更深,也让她在西方社会内部陷入微妙地位——有人赞赏她“揭露真相”,也有人怀疑她“利用身份做投机”。 就在这种极度张力中,事件的转折开始出现。她多次在澳洲组织公开抗议,有的针对中国领事馆,有的在大学门口举牌,也曾在议会门前喊口号。一开始反响不小,媒体报道跟得很紧。但她很快察觉到一个现象——出镜率开始下降,支持者逐渐流失,议题越来越边缘。 澳洲社会舆论发生转向。频繁的游行、激烈的对抗语言、不断升级的指控,开始引发反感。一些政客私下认为,她的行为可能加剧种族对立,也有议员质疑她的“证据来源”。媒体编辑部在策划选题时,开始对她的资料存疑,内部审查更加严格。曾经的“灯塔式人物”,正一步步被推向边缘。 真正触发崩塌的,是一场她亲自组织的“反华抗议”活动。她喊来一批支持者,在市区张贴反对标语,高举旗帜。这一幕,被澳洲警方误认为是“反对澳政府”的集会。由于事前未申请路权,也没有合理备案,加上标语中涉及“政府掩盖”“官僚腐败”等措辞,使警方判断为激进抗议行为。 于是他们出动快速反应部队,在人群外围设下封锁线。当许微其试图靠近政府办公楼时,几名警员突然上前,按其肩膀,将其制服。过程中她挣扎反抗,现场传来尖叫声,混乱场面被路人拍下上传社交媒体。但舆论却没有向她倾斜,反而质疑她为何将中澳议题混为一谈。 她的投诉石沉大海。身处民主社会,却遭遇封堵;曾以“反对专制”之名声名鹊起,如今却无处维权。曾自称“为自由发声”,现在却连一次公正的调查都换不来。 而她最初设想的“政治英雄之路”,也就此中断。 最讽刺的,是她始终以“揭露真相”为荣,却在自己的遭遇面前,完全无法让“真相”浮出水面。她的经历从一个标杆式人物,变成西方舆论体系的边缘案例。她曾鼓吹民主制度如何保障个体权利,如今却被制度冷处理至沉默。 那场“反华游行”成了分水岭。前后两种舆论态度对她态度截然不同。澳洲警方也未正式道歉,只是内部处理。她试图上诉,却因证据不充分被驳回。唯一留下的,是那段模糊的视频片段,记录着她在地面上挣扎的画面。 她曾说,为了“揭露真相”,可以背负一切代价。但如今,这代价来了——不是来自她设想的“专制国家”,而是她身处其中、深信不疑的“民主社会”。 她想讨个说法,却发现所有渠道都被堵死。她想起诉,却发现没人受理。她想发声,却没人理会。 这就是她设想的世界吗?还是说,她只是被这个世界,悄悄地清理出局了? 没人能给她答案。她曾为了“信仰”撕裂亲情、撕裂立场、撕裂自己。如今,她终于迎来了彻底的反噬。不是在她设想的舞台上,而是在她亲手布置的现场中,被误伤、被无视,最终孤立无援。

0 阅读:1
古往剖析所

古往剖析所

剖析古往,解读历史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