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42年,缺少粮饷的闯王李自成,挖开了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的陵墓,甚至还焚毁了朱植的骸骨,并将墓葬附近20多户朱姓守墓人灭了门,而后将所有财宝洗劫一空,却唯独将其他陪葬品留了下来。
1949年3月23日,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及所属机构从西柏坡出发,前往北平。这一天看似普通,却充满了历史的深远意义。出发的前一晚,毛泽东只休息了四五个小时。在启程前,他对周恩来说:“今天是进京‘赶考’的日子,不睡觉也高兴。”周恩来笑着回应:“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,不要退回来。”毛泽东接着说道:“退回去就失败了,我们决不当李自成。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。”这一段简短却意味深长的对话,成为了中共党史中广为传颂的“赶考对话”。 相比之下,几百年前的李自成也曾面临过一场严峻的“考试”。顺治二年正月十六日,西安城外的黄昏,漫天飞雪。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,一位中年男子在官道旁等候,焦急地注视着远方。突然,一名骑兵飞奔而来,向他报告:“启禀皇上,满洲兵已经抵达渭南!”这个“皇上”,正是李自成,大顺王朝的统治者。当时,他的王朝即将面临灭亡的命运。李自成回头望了一眼西安那座高大的城墙,然后一挥马鞭,带领13万将士、上千名官员、后宫嫔妃以及宫女,穿越蓝田县进入秦岭山区。 此时,李自成和他的军队已经踏上了一条无路可退的不归之路。秦岭的夜晚,山路曲折且寒冷,风雪交加,几乎看不清前方的路。沿途,不少士兵因身体虚弱或者衣着单薄而冻死在路边,或跌下悬崖。吴伟业在《绥寇纪略》中记载:“至蓝田,由商州、龙驹寨,走武关以入襄阳。妇女细弱冻死于七盘坡者数万。”一路上,不仅是严酷的自然环境,更有来自自己阵营的叛变与溃散,数千名官员中,仅剩下几十人。
崇祯十五年,正值寒冬,李自成的大军在行军途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粮草告罄的消息像一阵寒风,迅速传遍了整个军营。将士们蜷缩在破旧的帐篷里,饥寒交迫。军中储粮所剩无几,连最基本的口粮都难以保证,更别说军饷了。 李自成把帐中几个亲信叫到跟前,商讨对策。众人提出了几个筹措军粮的方案,但都因为时间紧迫或难度太大而作罢。就在这时,一位年迈的老兵求见,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:在离此不远的地方,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,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的安息之所。 朱植的陵墓建造得极为宏伟,光是外围的石像生就排列有序,守护着这座地下宫殿。甬道两侧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陪葬品,李自成的将士们按计划展开行动,开始将值钱的物件装入准备好的麻袋。最终,他们甚至焚毁了朱植的骸骨。 守墓人家族遭遇了无情的劫难。二十多户朱姓守墓人世代守护这座陵墓,为了确保事情不会泄露,李自成下令将这些家族尽数诛杀,只有一名年幼的孩子在混乱中侥幸逃脱。在接下来的征战中,起义军势如破竹。他们攻克了洛阳,这座曾经的帝都在他们面前也难以抵挡。 很快,李自成在西安称王,建立起自己的政权。曾经的起义军首领,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龙椅。然而,这个来之不易的权位并没有维持太久。数年后的一个雨天,在被清军攻陷的战场上,李自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。
崇祯十一年(1638年),明末农民战争进入低潮阶段。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统一的军事部署,采用“四正”“六隅”的策略,通过点面结合、重点打击的方式,以及“剿”“抚”并用的手段,成功取得了一系列战果。这一年,刘国能所率的七万大军被击败并投降明朝。紧接着,混天星郭汝磬部、过天星张天琳部等农民军相继接受了招抚。 随后,张献忠、罗汝才等农民军也纷纷兵败投降。李自成也未能幸免,数次遭遇失败。尽管屡次失利,李自成并没有灰心丧气,他在失败后总结经验,考虑如何利用时机。他在艰难的时刻保持警觉,通宵不眠,思考如何在未来逆转局面,积累成功的条件。 从政治手段的角度来看,李岩曾为李自成设计的均田免赋政策无疑有助于凝聚民心,团结了广泛的民众,从而共同对敌。特别是流传的“吃他娘,穿他娘,闯王来了不纳粮”的民谣,更加塑造了李自成农民军强大的形象。然而,这种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显现出了致命的缺陷。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粮草支持,庞大的农民大军如何维持其运转? 初期,李自成依靠流动作战,没有建立固定根据地,曾经通过征收经过地区富人财物来满足部队的需求。然而,随着农民军规模的不断扩大,“不纳粮”的政治口号已经无法再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,在攻下洛阳后,他的军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。 在准备进军北京时,他带领约七万大军出发。当时的他或许是因为连番胜利而过于自信,未能及时了解明朝残余军力和清朝军队的动向,对局势的判断失误。结果,他高兴地进京,却迅速陷入困境,近20年的基业瞬间化为泡影。 李自成战死后,他的儿子李过和妻子高氏面对社会动荡和人心浮动的局势,只能放弃不再受人支持的“大顺”旗号,选择投降南明政权,接受了封爵。李自成的孙子李来亨,最后率领大顺余部坚守在茅麓山,抗击清军,直至壮烈殉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