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,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。与日本人作战,我从来没想着回来!”
陈怀民,年仅22岁时便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,留下了一个不朽的名字和感人的绝笔遗书。作为一名空军英雄,他的遗书中写道:“我常与日机在空中作战,打仗就有牺牲,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飞机被日机击落……如果我牺牲了,切望父母节哀,也希望哥哥、姐姐、弟弟、妹妹继续投身抗日,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。” 陈怀民的背景并不简单,他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“官二代”。他的父亲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,后来官至镇江警察局局长。陈怀民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原名陈天民的他,在参军后改名为陈怀民,寓意将来要有所作为、怀抱祖国。 1932年,日本侵略上海爆发了“一二八事变”,那一年陈怀民年仅16岁。面对强大的日本空军,他深感自己的同胞束手无策。在哥哥的带领下,陈怀民和妹妹加入了蔡廷锴的19路军,成为大学生志愿军。虽然身处困境,但他从未失去过对抗敌人的决心。随着战斗的深入,陈怀民发现,空中力量的薄弱成为了抗战的短板,于是,他决定参军进入中央航空学校,成为第五期学员。 在航校,陈怀民不仅刻苦学习飞行技术,还积极参与各种业余活动,包括篮球队的比赛。凭借其出色的表现,他成为了校园中的风云人物。陈怀民的英俊与才华吸引了许多女生,其中一位名叫王璐璐的浙江大学女生,更是对他情有独钟。两人通过书信往来,私下定下终身的约定——待日本侵略者被打败,他们就结婚。 然而,命运未曾给予陈怀民更多的时间。在空中的一次激烈作战中,陈怀民英勇牺牲,年仅22岁。在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,陈怀民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武汉的天空。他在空中英勇作战,成为那片战火中闪耀的星辰。
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每一个中国军人都深知保家卫国的责任。陈怀民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战友们说过:"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,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。与日本人作战,我从来没想着回来!"这不是豪言壮语,而是一个军人的铮铮誓言。 1938年4月29日,武汉上空阴云密布。这一天,注定要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的战机群正在执行例行巡航任务,突然接到日军战机来袭的警报。作为中队的王牌飞行员,陈怀民立即带领战友们迎向敌机。 当时的武汉,是抗战时期的临时首都,也是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。每一次空战都关系着千万民众的生命安全。这一天的空战,在当时被称为"4.29空战",成为了抗战初期中国空军以寡敌众的经典战例之一。 战斗在7000米的高空展开。陈怀民驾驶着霍克-3战斗机,凭借着优秀的驾驶技术,很快就抓住战机,击落了一架来犯的日军战机。这是他在抗战中击落的又一架敌机,但他来不及为这个战果感到欣慰,因为更大的考验正在逼近。 五架日军战机看到自己的同伴被击落,立即对陈怀民展开了疯狂的围攻。在这场不对等的较量中,陈怀民的战机不幸被击中油箱。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机身的一部分,形势万分危急。按照常理,这种情况下跳伞是唯一的生路,但陈怀民却做出了一个令敌我双方都始料未及的选择,他毅然决定以命换命。
自辛亥革命以来,孙中山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航空事业,力图实现航空救国的理想。他不仅积极推动航空技术的发展,还亲自派遣留学生前往欧美航空强国学习飞行技术,培养了大量的航空人才,并着手组建国内的航空队。1920年,中山航空队的成立为中国空军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,这支部队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成为了中国空军的核心力量。 到1928年,民国空军正式成立。南京政府不仅从国外购买了大量的战机,还积极从各军阀部队争取飞机和航空技术人才,进一步壮大了中国的空军力量。到了1936年,中国空军的建设逐渐完善,尤其是笕桥航空学校的建立,为中国空军培养了700多名飞行员,成为了空军的骨干力量。 电影《无问西东》中的台词提到:“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,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,我们要去当兵。”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校园中,刻有832名从军学生名字的石碑上,14人的名字旁标注了他们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。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不到8000人,每10个学生里就有1个选择了投身军营。 1937年10月12日,日军海军航空队对南京进行三次空袭,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在大队长高志航的带领下勇敢迎击。然而,敌机的疯狂反扑使得中国飞行员曹芳震的座机被击中,曹芳震身中17弹,英勇殉国,年仅23岁。战斗激烈,南京市民纷纷走上街头,冒着危险观看这场空中激战,空军的英勇表现深深感动了全城人民。 有一次,高志航去南京一家商店购物,付了钱后拿着东西回家,打开包裹时,发现钱原封不动地放在包内,并附有一张字条:“高大队长,希望你多打几架日本飞机,这点东西作为慰劳您的心意!”高志航激动地对家人说:“这不是几个钱的问题,而是中国人民的心,说明中华民族不可辱,中华领土不容侵略!”这份来自人民的支持,让他更加坚定了保卫国家的信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