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:“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,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己的脖子!

陌上伊人笑 2025-07-30 10:35:56

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:“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,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己的脖子!”中国每年毕业800余万大学生,但在数理化领域有建树的人却少之又少,谈得上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更是寥寥无几…… 姜伯驹在数学领域那可是相当有分量,像创立“姜子群”“姜空间”,还成功解答Nielsen不动点猜想等,给数学发展帮了大忙。 他曾语重心长地说,不是别人卡咱们国家的脖子,是咱们自己的教育把自己的发展给限制住了,这话一传开,可不得了,在教育界,甚至整个社会,都掀起了一阵反思的浪潮。 每年咱们国家有800多万大学生毕业,人数多得很,可在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领域,能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却少得可怜,要是说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,更是没几个,和这么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一对比,差距太明显了。 回顾一下咱们国家教育发展的历程,有成绩,可也有不少难题,早些年,为了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求,培养大量实用型人才,教育就朝着应试的方向走了。 从小学开始,孩子们就被作业压得快喘不过气,白天在学校上课,晚上回家还得接着学,周末和假期也闲不下来,到处跑着上补习班。 家长们一个个急得不行,就怕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,学生们更是身心疲惫,到了大学,也还是围着考试和学分打转。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,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慢慢就没了,天赋也得不到充分发挥,现在教育,太注重知识灌输,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,所以学生们碰到灵活的题目,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,都有些地方不利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,在基础教育阶段,教学就盯着考试,孩子们为了考试,死记硬背数理化公式和解题方法,很少有机会去真正探索学科背后的奥秘,感受数理化的魅力。 物理实验本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机会,可很多时候就是走个过场,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做的机会很少,对学科的兴趣自然就很难长久,到了高等教育阶段,课程设置不太合理,理论和实际应用脱节,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也不够。 像化学专业的课程,好多理论知识,学生们觉得很枯燥,还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实际科研或者生产里有啥用。 另外,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,人才评价都只看分数,学生为了分数学习,不是为了探索知识,这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不利。 基础学科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,数理化的突破能带动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创新和进步,对国家科技发展、提升国际竞争力特别关键。 可现在的情况不太乐观,咱们得好好反思教育在里面起的作用,姜伯驹院士指出的问题,说到了点子上,也让社会开始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教育改革。 要想改变现状,首先得让学生对数理化产生真正的兴趣,在基础教育阶段,得把教学方式改一改,从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,变成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。 可以多搞些实验探究式教学,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理化实验,像物理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验证定律,化学实验让学生去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,这样他们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学科的魅力,培养观察力、思考力和动手能力。 多组织学科竞赛,像数学建模竞赛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等,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,还可以利用科技馆、博物馆这些科普场馆的资源,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,成立数理化社团,让有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交流、探索 。 要解决顶尖科学家匮乏的问题,得构建一个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,大中小学要贯通起来培养。 小学的时候注重激发兴趣,初中加强基础知识和思维训练,高中开展拓展课程和研究性学习,大学要和中小学加强合作,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。 还得根据学生的兴趣、特长和天赋,给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,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,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,定期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,让教师了解学科前沿知识,探索新的教学方法。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,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更是重中之重,姜伯驹院士的话,让我们看到教育存在的问题,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改进。 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,从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,进行深入改革和完善,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基础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,让我们在科技发展的路上不再被“卡脖子”,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。 【评论区聊聊】:在教育改革过程中,最应该先从哪个方面开始改呢? 本文信息来源:中国数学会《姜伯驹院士在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研讨会的发言》

0 阅读:48
陌上伊人笑

陌上伊人笑

‌感谢大家关注,我会继续努力,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