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7年,弘一法师在杭州与侄子李圣章见面。这也是弘一法师出家后第一次见家里人。

梅梅谈世界 2025-07-30 10:16:59

1927年,弘一法师在杭州与侄子李圣章见面。这也是弘一法师出家后第一次见家里人。弘一法师之所以选择与侄子李圣章相见。因为,李家人中也只有侄子能与弘一法师说上话。叔侄俩关系一直不错。   若追溯李家成员的行迹表,会看到一个奇特现象:弘一法师自1918年出家后,其俗家家族成员与之的联系,渐渐稀疏得像晚秋的蛛网。唯有李圣章这个名字,竟数次出现在一些寺院或亲近友人的零星记录中。   为何这位身披袈裟、誓言斩断尘缘的长者,愿意为侄子的来访破例?细看李家内部构成,答案渐渐清晰。   李圣章之父李文熙,乃弘一法师的长兄。在家族里,李文熙是代父治理家政之人。他恪守传统,性格稳健而务实。在法师出家的最初几年,李家上下震动可想而知。   作为家族话事人,李文熙的心情不可谓不复杂——那或许是一种难以全然理解的失望交织着对弟弟选择的尊重。   后来当杭州见面之事提到议程,李文熙的谨慎态度清晰可见。他支持会面,但只作为家族的代表,本人并未亲自前来。   家族中更年轻的一辈情况则不同。弘一法师的一位侄儿就曾直言:"叔父出家,是李家下一代的损失。" 这话里难免有些世俗的惋惜,但也隐隐传递出一丝对于法师离开"角色"的不安乃至微词。   李圣章,正是这个李家"新一代"里一个独特的存在。他比同龄人更早接触到西方文化,在法国苦学十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。   他学的是当时最新锐的科学,却并不排斥传统;他受西学熏染,却始终未脱华夏子孙的底色。   更为关键的纽带是他的性格和待人处事方式。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对他的描述中,"谦和温厚"是普遍的评价。这绝非无力的温和。   李圣章既有新式知识分子的理性与开放思维,骨子里又承袭了传统士人的沉静与涵养。与父辈兄辈那种鲜明的固守相比,他对变革时代的适应力,对个人精神选择的尊重和包容显然要深远得多。   这几乎是为与弘一法师沟通量身定制的素养组合。   一位是阅尽繁华、最终在青灯古佛前找到归宿的智者;一位是掌握现代科学语言、却能够充分理解和接纳多元人生选择的后辈。两人之间固然隔着出家与在俗的鸿沟,但有这种理解力作为桥梁,交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。   这是一次事务性的必要会晤,关乎弘一法师俗家身份最后的一些责任交割。李圣章并非来恳求叔父回心转意,法师也已完全进入方外角色。   这场见面之所以具有穿透力,恰恰在于两人间那份清醒、透彻的互相理解——李圣章代表的李家,平静地接受了弘一法师的选择,这是一种庄重的放手与告别。   弘一法师一生经历太多重大转折,然而1927年的这次会面,却在李家亲缘画卷上留下独特印记。   当李家其他人还困在惋惜、不解甚至无声的埋怨里,李圣章凭借他的教育背景与人格底色,得以在法师落下的袈裟与世俗尘土之间,小心清理出一条通道。   尘世与佛门之间那坚固的藩篱,终究因一个具备沟通智慧的李家人,留下了一道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的缝隙。这是李家对于弘一法师新身份最平静也最高级的致意。   没有俗套的亲情纠缠,没有尴尬的嘘寒问暖,只有两个灵魂在各自选定的道路上遥遥点头示意——李圣章的存在,让李家对弘一法师的告别成为可能,也将一个家族面对剧变的包容力定格在历史深处。   当李圣章步出禅寺的山门,重新汇入1927年喧嚣的人潮,这位化学博士的身影是特殊的。他既是旧家族的至亲,又是新时代的前行者。   他在血缘与时代裂缝中为家族传递的最珍贵信息是:当我们所爱的人选择了一条我们未曾设想的道路,最深的爱不一定是牵绊与规劝,而是理解与安然目送。 素材来源:光明网 光明网官方账号 2023-04-06 10:04

0 阅读:38
梅梅谈世界

梅梅谈世界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