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8年,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,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,她在美国到处宣传“大寨精神”,如何吃苦!可美国却没有什么反应,而是把他们带到农场参观!
2009年,郭凤莲被评为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,这一称号再次让她的名字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。曾经的那位青年模范,如今已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。虽然她不再是那个戴着草帽、肩挑扁担的形象,但如今的她依旧精神焕发,言谈中透露出坚定与力量,风采依旧。当年的贫瘠大寨村在她的带领下,已成为一个经济繁荣、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 郭凤莲1946年出生,三岁时失去母亲,便随姥姥搬到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居住。当时的大寨村依然贫困,生活艰难,郭凤莲在小学毕业后便开始投身劳动。由于她聪明能干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,1964年,年仅17岁的郭凤莲便成为了“铁姑娘”队的队长。不到20岁,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而在26岁时,她已担任了党支部书记。 郭凤莲在“铁姑娘”队的事迹传为佳话,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,她不仅为大寨村带来了改变,也为许多人树立了榜样。身高仅有一米五几,体重也不过80多斤的她,每天挑着两个筐子,肩挑着140多斤的重物,不辞辛苦地在艰难的环境下工作。为了保护衣服不被破损,她自己做了垫肩,而这并不是为了减轻肩膀的负担,而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衣服比人还要珍贵,破损了就难以修补。 食物同样匮乏,玉米面根本不够填饱肚子,大家只能用60%的玉米和40%的糠做成糊糊充饥。尽管生活如此艰难,大寨村的人们依然顽强拼搏,全力以赴,改造土地,开辟出“海绵地”,成效显著。毛主席也曾发出号召,“农业学大寨”,大寨一时声名远扬,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。
1978年的春天,一架从北京起飞的航班载着中国农业代表团飞往美国。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郭凤莲,这位来自山西昔阳大寨的"铁姑娘",第一次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。在当时的中国,大寨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标杆,而郭凤莲作为大寨精神的代表人物,此行肩负着向美国介绍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重任。 代表团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。每到一处,郭凤莲都会认真地向美方介绍大寨村的发展历程。她讲述着大寨人民是如何以"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"的精神,一锄头一镐头地在荒山秃岭上开辟梯田,如何在缺乏机械设备的条件下,靠着集体的力量将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。她特别强调了大寨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,希望美国朋友能够理解和学习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。 然而,美方的反应却出乎意料。他们听完郭凤莲的介绍后,并没有对大寨精神表现出特别的兴趣,而是提议带领代表团参观当地的现代化农场。在密苏里州的一处大型农场,成片的农田里,几乎看不到农民在田间劳作,取而代之的是来回穿梭的大型农业机械。播种、施肥、收割等农活都由机械完成,一台收割机的效率相当于数百个劳动力。 面对如此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,代表团成员陷入了沉思。美国农场主的态度也很友善,他们并不是要否定大寨精神,而是想要展示一种不同的农业发展道路。
1993年初春,郭凤莲得知山西省计划修建太旧高速公路。这条高速公路将与京深高速公路相连,从而打破山西的交通封闭状态,而这条高速公路正好经过昔阳县的边缘。郭凤莲意识到,昔阳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、黏土和煤炭等资源,如果能够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水泥厂,不仅能利用这一地区的交通优势,还能有效整合资源和生产条件。 因此,她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考察和论证,并迅速行动起来,着手兴建水泥厂。1996年6月,太旧高速公路竣工通车,大寨村也顺利投入了年产十万吨水泥的工厂生产。仅仅十年时间,大寨从一个以“政治品牌”闻名的小村庄,成功转型为一个有影响力的“经济品牌”。 大寨的发展并非依靠个别家庭的富裕,而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。郭凤莲曾经明确表示:“大寨的富就是要让老百姓富!集体富了,财产还是要回归老百姓,让老百姓富了才是真富,老百姓富不了那就不算真富!”1991年底,当郭凤莲重返大寨时,村集体经济陷入困境,村民的收入也相对较低。但经过28年的奋斗,到2019年,村里的收入已经达到了2.65亿元,净收入突破千万,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.2万元。 早在2016年,郭凤莲就向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提出了一个倡议,她认为“中国十大名村”应该带头帮助贫困村。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的组织下,“中国十大名村”开展了对安徽省金寨县的对口扶贫工作。郭凤莲表示:“我也是农民,天下农民一家亲,要借助名村的影响力,为贫困村提供帮助。要真正帮出效果,而不是浮于表面。” 郭凤莲坚信,“名村帮穷村,给钱不如培养人”。她认为,应该把资金用在最有成效的地方,真正为贫困村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发挥作用。2020年春天,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,农产品滞销,郭凤莲也积极响应山西省启动的“消费扶贫、云端带货”活动。她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户代言,帮助他们推销农产品,真正做到了“拉着贫困户的手帮助他们脱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