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南谈中越战争:没想到中国会打我们,他们涌入高平,摧毁了一切。 越南常自称“

历史阅读者 2025-07-30 10:09:10

越南谈中越战争:没想到中国会打我们,他们涌入高平,摧毁了一切。

越南常自称“小中华”,并且历史上曾有着自认为是中南半岛的“中国”的观念。1470年,黎圣宗在亲征占城时提到:“自古夷狄为患中国”,这里的“中国”并不是我们现代所理解的中国,而是指越南自身。 越南的文化受到了汉字和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,这些制度培养了大量的越南士大夫阶层。在这些士大夫功成名就后,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,他们往往与底层人民区分开来,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坚定支持者。 进入20世纪后,随着中国在西方殖民者的打压下逐渐沦为一个弱国,越南开始产生了对中国的强烈不满。越南人认为,既然中国也曾作为“天朝上国”沦陷在外来势力之下,那么与中国同样是被欺压的民族,越南应当与中国平等相处。 在1945年至1975年的30年里,越南因战争而死伤惨重,超过500万人失去了生命。如此巨大的牺牲让越南人觉得自己理应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。然而,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的事件让越南人感到极大的不满。越南人认为,自己的鲜血被中国用来与美国进行交易,而中国未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。 同年12月,尼克松访华后,美国几乎将越南首都河内从地图上抹去,使用了大量的B-52轰炸机。中国的表现却并未能够帮助越南抵抗这一威胁,最终,越南被迫与美国签署了巴黎协定,承认南北越的分裂,并换取了美国的撤军。 1954年时,越南还不敢对中国有所怨言,但到了1973年,越南的实力已有所增长。当年3月29日,美军全部撤离,这也意味着越南统一的最大障碍被清除。

1979年2月17日,当第一缕晨光照亮高平城的街道时,越南军队驻守在这座边境重镇的士兵们还未意识到,这一天将永远改变这座城市的命运。清晨6时许,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火突然覆盖了整个高平防区。密集的炮声打破了边境小城的宁静,越南军队的防御工事在顷刻间被摧毁。越南谈中越战争:没想到中国会打我们,他们涌入高平,摧毁了一切。 高平之战的惨烈程度超出了越方的预期。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越军的防线,坦克部队和步兵协同作战,很快就控制了城市的主要路段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这座边境重镇几乎被夷为平地。当地的军事设施、补给线路和指挥中心都遭到了严重破坏。这次进攻的规模和力度,让越南指挥官们震惊不已。 追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,要回到70年代中期的国际政治变局。当时,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持续恶化,同时中美关系却开始解冻。这种局势的转变,让长期依赖苏联支持的越南感到不安。特别是在经历了多年抗美战争后,越南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表现出强烈的戒备心理。 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,越军频繁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,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。中国最初采取了克制的态度,多次尝试通过外交渠道解决边境争端。然而,越南方面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地加强了边境骚扰。到1978年底,情况已经变得极为严峻。中国方面不得不开始军事准备,在广西、云南边境地区部署了二十余万大军。

越军在作战中采取了极为狡猾的策略,概括起来大致可用五个字:抗、藏、溜、变、赖。热带山岳和丛林地形为越军的抗、藏、溜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。因此,我军在作战时必须采取集中兵力的方式,对敌人形成四面包围,力求全歼,避免敌人漏网。通常,兵力的集中应保持3到5倍的优势。 过多兵力集中可能因为地形限制导致队形拥挤,从而增加伤亡;而兵力过少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包围,从而导致敌人逃脱。同时,采取分散部署,集中使用的战术也能增强隐蔽性,通过多路进攻,缩短集中时间,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。1980年3月5日,128师383团1营就用4倍于敌的兵力和78门火炮,成功包围并歼灭越军一个连,摧毁了敌人的防线。 越军在战斗中也存在一些弱点。首先,他们有时对我方的攻击时机判断不准确。例如,越军在“2.11”战役中从7日猜测我方会出击,然而我方在11日突然发动夜间奇袭,敌人措手不及。其次,越军在夜间的防御能力较弱。通过我军的“2.11”和“3.8”两次夜袭,越军的指挥和协同陷入混乱。第三,越军的团营规模协同作战能力较弱,一旦遭遇打击,各部队容易各自为战,失去整体力量。最后,越军士气较低,常有士兵开小差。 1979年3月5日,中国宣布自卫还击的效果已经达到,开始撤军。撤军过程中,越军随时可能进行反击,为此我军进行了周密部署,确保各部队相互掩护,并对越军残余部队进行清剿。撤退过程中,我军破坏了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,带走了大量当初中国援助给越南的工矿物资和武器。最终,越南北部的工矿业几乎瘫痪。 在撤军过程中,我军沿路布设了地雷,并用远程火炮部队掩护撤退,确保了部队安全返回。到3月15日夜,最后一支部队顺利撤回国内。通过这场大规模的惩罚性作战,我军成功摧毁了越南北部的大部分军事与基础设施,完成了战斗任务,胜利班师。

0 阅读:145
历史阅读者

历史阅读者

欢迎关注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