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明明有机会拿下乌克兰,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,印证了毛主席的一段预言。打仗的精髓

历史探花 2025-07-30 09:32:25

俄军明明有机会拿下乌克兰,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,印证了毛主席的一段预言。打仗的精髓到底是什么,这一点俄罗斯显然没有领略到,伟人毛主席的理解最深刻,就比如这场俄乌冲突,俄军本可以一鼓作气达成目的,可却陷入了僵局,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?

抗日战争一结束,蒋介石便急不可耐地准备发动新的战争。他背后有美国的支持,力量强大,不愿再等待,目标明确——彻底消除中共的威胁。蒋介石的行动快速而激烈,展现了其迫切要恢复政权的决心。与蒋介石的急功近似和激烈相对的是毛泽东的战略,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前期,毛泽东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。他没有过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,而是通过运动战积蓄力量,打击敌人的弱点,为后来的战局改变奠定了基础。毛泽东的这种战略风格,不仅源自双方力量对比的差异,更体现了他卓越的战争智慧和指挥艺术。 早在1936年,毛泽东便在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中指出:“两个拳师放对,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,而蠢人则气势汹汹,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,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。”这段论述不仅反映了毛泽东对战略的深刻理解,也为后来他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指导。毛泽东通过不断调整战略,避免了与敌方正面硬拼的局面,逐步改变了战局的格局。 毛泽东特别重视总结和反思败仗的经验。他认为,打败仗并不可怕,关键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,找出问题的根源。毛泽东分析了失败的多种原因,其中包括未能准确了解敌情,轻敌傲慢,兵力分散,盲目进攻等。他曾提到,在某些战斗中,虽然消灭了敌人,但由于自己的伤亡也很大,最终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效果。这些反思促使毛泽东不断改进自己的战略思维,并逐渐掌握了更为成熟的军事指挥艺术。

当我们回望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初,很多观察家都认为,凭借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,这场战争可能在几个月内就会结束。然而时至今日,战事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年,局势远比预期的要复杂得多。俄军在投入大量军事资源的情况下,始终未能实现预期的军事目标,这种情况不禁让人深思。 在解放战争期间,国民党军队在装备和数量上都占据优势,但最终却未能取得胜利。毛主席当时就指出,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武器装备的优劣,更重要的是要看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,谁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。 实际上,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。它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,包括政治、经济、外交等多个维度。在俄乌冲突中,我们看到西方国家通过提供军事援助、实施经济制裁等手段,显著影响了战争的走向。这印证了毛主席关于战争全局性的论述,即战争不仅是军事较量,更是意志的较量。 回顾历史,在解放战争后期,国民党虽然在城市中布防严密,但解放军并未一味地强攻。相反,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略,首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,切断其战略纵深,最终才能够顺利解放全国。这种战略眼光和耐心,在当时的形势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。

对比之下,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似乎更多地追求快速突击和地域占领,但却未能实现对敌方军事力量的有效削弱。这种战略选择导致战线过长,补给困难,还要面对持续不断的反击。这种情况与毛主席强调的战略战术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。 中华民族的尚武文化源远流长,湖南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对毛泽东的影响不可小觑。自幼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,毛泽东从小学堂开始便注重身体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砺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毛泽东不仅在体能上要求自己,在思想上也逐渐倾向于研究军事和政治的结合。 辛亥革命爆发后,毛泽东选择了投笔从戎,参与了新军的行列。尽管只在军队中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,但这段直接的军事经历让他对军队的运作和战斗有了深入的了解。这段经历不仅让毛泽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也为他后来的军事理论和指挥理念提供了实践基础。 毛泽东始终认为,前人总结的战争经验和军事理论是从血与火中汲取的教训,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。他深知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”和“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”的军事思想,也受到中外军事文化的深刻影响。在此基础上,毛泽东提出了许多针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军队的战略理论,强调革命战争的特殊性质,和如何通过战斗与敌人展开较量。 在与敌人作战时,毛泽东注重从实际出发,提出了改造旧军队、建设人民军队的相关思想。他推行官兵平等的原则,革命队伍的成员不分高低贵贱,军官被称作“指挥员”,士兵则是“战斗员”。这种设定有效提升了军队的民主气氛,士兵们无需对领导者过于恭敬,官员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、融洽。这一做法帮助军队在革命初期快速积累力量。 在一次战斗中,毛泽东指挥一个连队故意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,通过调动敌人的注意力,为主力部队创造了有利的进攻机会。国民党当时通过无线电通讯宣布红军主力已被包围,然而实际上,红军的主力部队正从背后展开猛烈反攻,成功打乱了敌方的阵脚。毛泽东这种巧妙的战略布局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,也为红军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胜利。

0 阅读:25
历史探花

历史探花

感受历史文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