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不用打了,普京最大的靠山浮出水面,不是伊朗更不是中国。俄乌冲突中,大俄凭什么能坚持这么久,有人说是中国和伊朗的支持,其实都不是,有一个国家一直在背后为大俄默默无闻地付出,堪称普京最大的靠山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2025年7月,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以极高规格接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,释放出“无条件支持俄罗斯”的明确信号,这种表态绝非外交辞令,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军事协作基础上。
自2023年双方签署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以来,朝鲜已向俄罗斯输送超过1200万枚炮弹、数百枚战术导弹,以及2.8万个集装箱的武器装备,这些弹药通过海运和铁路源源不断抵达前线,仅152毫米炮弹的供应量就足够俄军维持高强度作战一年以上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朝鲜直接参战的军事力量,根据北约和韩国情报机构确认,截至2025年4月,已有超过1.1万名朝鲜特种部队士兵被部署至库尔斯克等关键战场。这些来自朝鲜第11军团的精锐部队,在反攻战役中承担了排雷、突击等高危任务,伤亡率一度超过36%。
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公开称赞朝军“高度专业、坚韧勇敢”,并强调其贡献对收复库尔斯克至关重要,乌克兰情报部门甚至截获朝军前线电台通讯,士兵们喊出“死也不后退”的誓言,展现出惊人的战斗意志。
朝鲜的支持不仅体现在人员和弹药上,更深入到军工体系的协作,2025年鞑靼斯坦无人机工厂的产能跃升便是典型案例,在朝鲜派遣的2.5万名熟练工人协助下,俄军“天竺葵-2”自杀式无人机月产量从2000架飙升至6000架,并计划进一步提升至1.5万架。
这种无人机配合KN-23战术导弹使用,已对乌克兰防空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,甚至摧毁了多套“爱国者”导弹发射器。
俄罗斯的回报同样具有战略意义,根据条约约定,俄方不仅向朝鲜提供100万桶石油和粮食等物资,更在军事技术转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,朝鲜新下水的“崔贤”号驱逐舰从开工到服役仅用400天,背后离不开俄罗斯在舰艇建造技术上的支持。
双方还计划合作开发核潜艇、新一代战斗机等尖端装备,这将彻底改变朝鲜半岛的军事平衡。
这种深度捆绑的战略协作引发国际社会强烈震动,美国联合47个国家发表声明谴责,但朝鲜援引条约条款回应称其行动“完全符合国际法”,韩国尽管反应激烈,却因在俄投资超200亿美元而投鼠忌器,最终选择低调抗议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朝鲜通过实战检验了武器性能,其“谷山”重炮和KN-23导弹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表现,反而成为国际军火市场的隐形广告。
从历史维度看,这种合作绝非偶然,自2023年金正恩访问俄罗斯东方航天发射场以来,双方就建立起超越传统盟友的信任关系,朝鲜看中的是俄罗斯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否决权和尖端技术,而俄罗斯则需要朝鲜庞大的军工产能和兵员储备。
这种“资源换技术、人力换安全”的模式,正在重塑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。
当西方还在争论中国或伊朗的角色时,朝鲜早已通过血与火的考验,成为俄罗斯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,这种合作不仅改写了俄乌战争的走向,更预示着一个多极化时代的来临,在这个时代,小国的战略选择同样能撬动大国博弈的天平。
随着俄朝同盟关系的持续深化,未来的国际秩序或将因此发生深刻变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