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开场不到两天,外界就已经在猜:是不是已经有眉目了? 地点选在斯德哥尔摩,瑞典首相办公室——这个平时安静到能听见脚步声的地方,这几天成了全球财经记者的朝圣地。门口警车一字排开,天上还有无人机盘旋,连周边几个街区都被清空。 说白了,瑞典比谁都紧张。它不是怕中美谈崩,而是怕出什么幺蛾子,把自己苦心经营的“国际对话平台”招牌砸了。只要会谈顺顺利利、风平浪静,它的国际声誉就能再涨一截。 风向比结果先到 场外谨慎,场内更是暗潮涌动。有个小道消息传得挺实——中美可能已经有了初步默契:把原定8月12日到期的关税缓冲期再延三个月,拖到11月。 这不是什么天大突破,但至少说明,双方暂时没打算立刻掀桌子。 中方的态度很直接——底线已经摆明了,别挑战我们的核心利益,别指望我们接受“次优方案”来凑合。尤其是美欧刚刚达成的那个协议,被很多人评为“鸡肋”,这更让北京没兴趣为了图快而降格以求。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这几天的措辞很稳:务实对话,平等解决分歧,但绝不做损害自身利益的交易。这种话翻译成谈判语言,就是——你想谈,我随时奉陪;你想拿别的议题当筹码,那就别怪我不接招。 美方的“包袱” 相比中方,美方的风向就显得复杂多了。财政部长贝森特不久前放话,让中国停止购买俄、伊石油,这话一出,明显是往谈判桌上压了个地缘政治的重物。 问题是,北京的算盘是专注经贸,不想被拖进更多乱七八糟的战略对冲。贝森特是真想掺这碗沙子,还是只想抬个价再松口?现在还不好下定论。 更微妙的是,就在谈判胶着之际,美国商界的高规格代表团正准备访华。牵头的是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,波音高管也在其中。考虑到波音在过去几年被卡得够呛,这批人此行显然是想趁着气氛回暖,推动航空合作重新启动。 而这背后有个前提——大框架下得先有共识,否则这些人就是白跑一趟。 别忘了,这是自特朗普掀起贸易摩擦以来,美国派出的最高规格商界团。能否成行并顺利签单,全看这轮谈判能不能开个好头。 “乐观”背后的暗礁 别看外界有人乐观,但谈判桌上,变数一个没少。美方会不会继续硬绑地缘政治议题?中方会不会选择在某些领域“留口子”以换取整体突破? 任何一环卡住,都可能让气氛急转直下。尤其是能源进口、知识产权、市场准入这些老大难,谁都没把握一次解决。 特朗普这边也盯着结果。如果谈成了,他可能会把访华提上日程。这种高层互动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——不仅是双边关系的重新定位,也是一个对外信号:合作依旧在路上。 但一旦谈崩,那就是另一套剧本:关税、清单、关门,按下去谁都不会手软。 谁最怕谈崩? 这场博弈,除了中美自己,最怕变数的恐怕还是那些被绑在供应链上的国家。日韩、东南亚、澳洲,哪个不在等着看关税走向再决定下一步布局? 瑞典此刻的“小心翼翼”只是一个缩影。它担心的不是输赢,而是过程能不能安稳——这决定了它在国际斡旋舞台上的地位。 接下来看什么 我的判断,这轮谈判成不成,先看三件事: 关税缓冲期是否真的延长到11月; 美方是否继续在经贸谈判里硬塞地缘政治条件; 商界代表团访华后,是否能带走实质性的协议。 这三条任何一条掉链子,都可能让局势翻回去。中美过去几年已经验证了一个规律——谈判不是靠氛围感赢的,而是靠算得明白的利益交换。 全球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敏感节点,中美稍一拉扯,市场就会立刻给出反应。换句话说,这不只是两国间的棋局,而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地震带。 现在牌已经发下去,接下来就看谁先亮底牌,谁敢先加注。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——这场游戏,没有人想输,但也没有人会手软。 参考资料:《 中美在瑞典开始第三轮经贸会谈-环球时报 》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说白了,就是
【3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