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国安部突发警报!我们所用的电子设备可能被远程控制,摄像头会被远程开启窃密

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-07-29 15:23:17

中国国安部突发警报!我们所用的电子设备可能被远程控制,摄像头会被远程开启窃密 在数字化时代,电子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,然而,一则来自国家安全部的突发警报打破了平静:我们手中的手机、电脑等设备,可能因芯片问题而面临远程操控的风险。境外势力通过预埋机制,能悄无声息地激活摄像头窃取隐私,这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机? 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高度国际化,芯片生产涉及美国、韩国、台湾等多地企业,中国虽在芯片领域快速发展,但部分高端部件仍依赖进口。这种依赖性带来潜在安全隐患,因为供应链环节众多,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组装,任何一环都可能被外部因素干扰。 早在2013年,美国情报机构曝光的监听项目就显示,通过设备漏洞大规模收集全球数据,证明了技术后门的存在。 2018年,一份国际报道指出,某些服务器芯片内藏微型元件,能秘密传输信息,尽管相关企业否认,此事引发各国对供应链安全的警觉。 2020年,美国一家智能家居公司数据泄露事件中,黑客利用网络指令激活用户设备,造成隐私视频外流。这些历史事例表明,境外芯片在设计阶段就可能嵌入隐秘通道,允许远程访问。 国家安全部基于内部调查和国际动态,观察到此类风险日益突出,于2025年7月21日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警示,强调境外生产的芯片、智能设备或软件,可能故意预埋后门。这些后门如同隐形钥匙,通过特定信号激活设备功能,导致摄像头或麦克风无故开启,窃取敏感信息。 部门指出,这种操控无需物理接触,仅靠网络连接即可实现,威胁个人隐私和国家机密。举例而言,重点涉密单位使用此类设备,可能导致文件外流或会议内容暴露。全球范围内,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利用类似机制监听欧洲领导人手机,造成外交紧张。 中国在芯片自给自足方面取得进展,如华为麒麟系列和中芯国际的制造能力提升,但进口依赖仍存风险。国家安全部检查发现,部分境外芯片存在未声明的访问端口,这些端口响应外部指令,暴露设备控制权。 国际媒体报道显示,2025年中美芯片贸易恢复部分供应后,此类警告更显紧迫,因为境外企业可能借机植入机制。部门提醒,恶意后门分为多种类型:设计时嵌入的硬件通道、软件更新中隐藏的代码,或供应链污染导致的漏洞。硬件后门通过电路修改实现,难以检测;软件后门则在操作系统或应用中潜伏,等待激活。 全球每年因网络攻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,隐私泄露事件频发,凸显问题严重性。国家安全部强调,防范需从源头入手,建议涉密岗位转向国产芯片,这些芯片从设计到生产全程可控,减少外部干扰。国产芯片产业近年来突飞猛进,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,提供可靠替代。公众需提高警惕,选择设备时注重来源,避免盲目依赖境外产品。 警报发布后,引发社会广泛讨论,许多用户开始检查设备,分享防护经验。部门继续监测供应链,计划加强审查机制,推动产业升级。整体而言,这一警报不仅是技术提醒,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,旨在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生态。芯片安全事关国计民生,忽视隐患可能酿成大祸。国际经验显示,德国等国曾因设备漏洞遭受损失,中国须吸取教训,加速本土创新。 2025年,随着AI和物联网快速发展,设备互联增多,后门风险放大。国家安全部呼吁全民参与,筑牢防线。内容基于权威来源,如央视新闻和官方微信,确认警报真实性。全球芯片战背景下,美国企业如英特尔被指产品存在漏洞,影响可靠性。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曾点名批评,督促审查。防范措施包括采用国产操作系统,避免境外软件后门。数据安全法强化监管,打击窃密行为。公众可通过更新系统、关闭不必要权限降低风险。警报指出,境外势力利用后门窃取情报,威胁国防和经济。 国产芯片优势在于透明供应链,减少未知因素。产业数据显示,中国半导体产量稳步上升,支持自给目标。警报后,媒体密集报道,提醒用户警惕“电子间谍”。 远程操控后果严重,从个人银行信息泄露到国家机密外流。国际案例如光伏逆变器漏洞报道,显示供应链攻击多样。国家安全部持续发布类似警示,覆盖海底电缆等设备。芯片安全已成为大国博弈焦点,中国推动标准制定,保护核心利益。

0 阅读:0
冰淇淋不及千金

冰淇淋不及千金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