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8年,李善长问刘伯温:朱元璋登基前,第一先杀哪个人?刘伯温沉思良久,吐出了

旧梦谈史 2025-07-28 20:17:21

1368年,李善长问刘伯温:朱元璋登基前,第一先杀哪个人?刘伯温沉思良久,吐出了三个字…李善长听了之后,脸色一变!

洪武元年,金陵城百废待兴,朱元璋的心思却愈发难测。这日,李善长踱步至刘伯温值房,撩袍落座,看似随意道:“伯温,忙呢?”

刘伯温搁笔,揉了揉手腕:“相国有事?”

李善长环顾左右,压低声音:“你我追随陛下多年,有些话…想讨个底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几乎不可闻,“主上若登基,头一件要办的事…头一个要除的人,会是谁?”

值房内霎时静得可闻针落,窗外蝉鸣也似远去。刘伯温目光如刀,缓缓靠回椅背,望向窗外被日头晒得发白的宫墙。

李善长心跳如鼓。他知此问凶险,却如毒蛇噬心,不吐不快。徐达、常遇春手握重兵,汤和、邓愈骁勇善战,归附的降将,甚至包括他李善长、刘伯温…朱元璋会先拿谁开刀?

刘伯温始终沉默。李善长几乎要沉不住气时,他终于开口,轻吐三字:“小明王。”

李善长浑身一颤,脸色骤白!他猛地起身,带倒圆凳,“哐当”一声巨响!他死死盯着刘伯温,嘴唇哆嗦,却发不出声。

小明王韩林儿!

至正二十六年冬,朱元璋已据江南半壁,欲挥师北上与元廷决战。可名义上,他头上还压着一座大山——“小明王”韩林儿。这位红巾军主公,虽被朱元璋架空多年,困居滁州如笼中鸟,但他活着,便是朱元璋无法绕开、又无比碍眼的旗帜!

当时,朱元璋召李善长与刘伯温密议。“小明王在滁州,终究是个麻烦。”朱元璋声音低沉,听不出情绪,“接他来应天?路途遥远,元军残部、张士诚旧部虎视眈眈…万一有个闪失…”

李善长心头一凛,已隐约猜到主公意图。他偷眼看向刘伯温,刘伯温垂着眼,捻着胡须,一言不发。

朱元璋派部将廖永忠率精兵“迎驾”。腊月里,韩林儿带着几个近侍,在廖永忠“护卫”下乘船沿江而下,前往应天。

行至瓜步渡口,江风凛冽。当夜,风浪骤起!韩林儿所乘御舟竟离奇沉没!堂堂“小明王”,连同侍从,葬身江底!消息传回应天,朱元璋“震怒”,下令彻查,斥责廖永忠“护驾不力”,却未深究。此事很快被北伐战火掩盖,无人再提。

李善长一直以为,那只是一场意外。可此刻,刘伯温轻飘飘的三字,如重锤砸碎了他心底的侥幸!原来陛下登基前,第一个要抹去的,不是骄兵悍将,而是这个早已名存实亡的旧主!

只有彻底抹去韩林儿,朱元璋这个新朝皇帝,才能名正言顺,再无掣肘!那场“意外”沉船,根本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清除!廖永忠,不过是那把沾血的刀!

冷汗浸透李善长的里衣。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帝王心术的冷酷与血腥。为了至高无上的位置,什么旧主恩义,什么袍泽之情,都可以毫不犹豫地碾碎!韩林儿如此,那么…下一个呢?会是功高震主的徐达?手握重兵的蓝玉?还是…他李善长自己?

恐惧攫住了他。他踉跄扶住桌案,才没瘫倒。刘伯温依旧平静地看着他,眼神里没有嘲讽,没有得意,只有深不见底的悲悯与了然。

“相国…脸色不太好?”刘伯温的声音打破了死寂。

李善长猛地回神,强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:“没事…天热,头晕…”他不敢再看刘伯温的眼睛,胡乱拱手,“伯温你忙…我先告退…”

阳光刺眼,李善长却浑身发冷。他走在长长的宫道上,朱红宫墙高耸,投下浓重阴影,仿佛要将他吞噬。耳边反复回响着那三个字——“小明王”。他终于明白,在朱元璋眼中,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牺牲的。韩林儿的血,早已为新朝的龙椅染上了第一抹洗不掉的暗红。而他们这些功臣,在陛下心中,又比“小明王”重多少?

几日后,消息传来:廖永忠因“僭用龙凤不法事”被赐死!罪名是他在府邸私藏了当年韩林儿赏赐的、带有龙凤图案的器物。李善长闻讯,手中茶盏“啪”地摔在地上,碎瓷四溅!他脸色惨白,跌坐在椅中,久久不能言语。

廖永忠死了!那把执行秘密任务的刀,在完成使命后,也被主人亲手折断!这哪里是追究“僭越”?分明是杀人灭口!是陛下在抹去最后一点与“小明王”之死有关的痕迹!

李善长感到刺骨寒意从脊椎蔓延至四肢。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嗅到了新朝龙椅下的血腥味。那味道,比战场硝烟更浓,更令人窒息。

刘伯温值房里,他独自坐在窗前,看着庭院里新栽的翠竹在风中摇曳。他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浮沫,眼神深邃。抿了口茶,他微微叹了口气,那叹息轻得几乎听不见,消散在午后寂静的风里。

0 阅读:309

猜你喜欢

旧梦谈史

旧梦谈史

遇到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