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建国初期的一个中秋节,陈锡联家中热闹非凡,气氛十分欢快。就在这个时刻,突然有人敲响了门,走进了屋内。当王璇梅看到来人时,惊喜交加,她激动地对警卫员说道:“你去告诉首长,说首长的首长来看首长了!”虽然话语有些绕口,但警卫员迅速明白了她的意思,便急忙赶进屋告诉陈锡联。
这位来访者并非别人,正是詹才芳的秘书,他受詹才芳的托付来看望陈锡联。詹才芳,曾经是陈锡联的“老首长”,两人的关系可谓深厚。王璇梅之所以激动,是因为她知道,詹才芳不仅是陈锡联的上级领导,更是陈锡联早期革命生涯中的重要引路人。
陈锡联与詹才芳同出湖北红安,两家相距不远,因此从小便有着深厚的交情。陈锡联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,父亲早逝,家中经济条件更加困难。14岁那年,生活的困境使得陈锡联决定离家出走,加入了附近的游击队。在那里的事务长接待了他,并给予他帮助。游击队队长徐海东和詹才芳得知有一个小孩加入后,特地来看望陈锡联,并叮嘱事务长一定要照顾好他。陈锡联与詹才芳的第一次见面便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,詹才芳还告诉他:“我们是同乡,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亲人了。”
随着岁月流转,游击队在陈锡联和詹才芳的共同领导下逐步壮大,战斗也愈加艰苦。随着战争的推进,游击队分成了两个小队,徐海东带队前往孝感,而陈锡联则跟随詹才芳征战黄安七里坪地区。不久后,游击队正式纳入了红军队伍,詹才芳被任命为红30团的政委,而陈锡联则在该团的政治处担任通信班长。在詹才芳的培养下,陈锡联逐渐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。
陈锡联在军中的表现尤为突出,尤其是在一次重要战斗中,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。1930年,他随部队进攻双桥镇,对手是反动军阀岳维峻的13师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陈锡联所在的连队负责开路先锋。战斗刚打响,陈锡联便在连长和指导员的指挥下冲向了前线。就在此时,一颗山炮弹突然飞来,击中了旗兵,将他与旗帜一同击倒。看到这一幕,陈锡联毫不犹豫地冲上前,举起倒下的旗帜,带领队伍继续奋战。几个小时后,岳维峻被活捉,陈锡联因其勇敢表现而被誉为“小钢炮”。营长也曾夸奖他:“别看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轻,但打起仗来毫不畏惧,勇往直前。”
陈锡联的勇猛不仅让他赢得了“小钢炮”的美名,也让詹才芳十分欣慰。然而,詹才芳对陈锡联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职场上。1930年,在红军攻下光山县时,陈锡联与老班长孙玉清在街头偶遇,几位老战友凑到一起,买了些油条和鸡血汤,聚在一起庆祝重逢。然而,这件事却因为张国焘的“肃反”政策而引来了灾难。陈锡联与战友们因被指控为“吃喝委员会”成员而被拘捕。年轻的陈锡联被冤枉陷入困境,幸得詹才芳挺身而出,为他担保。詹才芳坚定地说:“这个孩子我看着长大,他绝对清白。”此事还引起了徐向前的关注,他也为陈锡联发声,最终使得陈锡联被释放,化险为夷。
从那时起,陈锡联对詹才芳心怀感激,感恩他不离不弃的帮助。詹才芳的救命之恩让陈锡联始终铭记在心。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陈锡联的军事生涯也逐渐腾飞,从团长一路晋升为纵队司令。1949年,陈锡联成为了第三兵团司令员,远超詹才芳的职位。尽管如此,詹才芳并未因此心生怨恼。事实上,詹才芳的军职升迁相对较慢,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。
詹才芳出生于1907年,比陈锡联大八岁。1924年,詹才芳响应董必武的号召,投身革命。他在革命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,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。特别是在长征途中,詹才芳因牵涉到“抗大风波”事件而遭遇职务上的巨大打击。虽然很快得以澄清,恢复职务,但这次事件显然影响了他的升迁速度。直到1940年,詹才芳才被调任主力部队,担任重要职务。
与此同时,陈锡联的职位不断升高,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,而詹才芳仅为中将。对此,詹才芳从不以此为心结,始终保持谦虚低调。他与陈锡联依旧保持着深厚的情谊,甚至在陈锡联成为上将后,依旧向他表达尊敬。每当陈锡联遇到詹才芳时,他总会主动敬礼,表现出对这位“老首长”的崇高敬意。
尽管职务上有所差距,但詹才芳的品德和为人却赢得了无数官兵的敬佩。无论是从他谦和待人的态度,还是他为人着想的心地,都使得他在军中口碑极好。詹才芳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,从不居高临下,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。在一次接待客人的过程中,他教导警卫员:“不论客人职务高低,都应该先给客人倒茶,这是基本的礼貌。”
1984年,詹才芳的身体日渐衰弱,虽然无法像以前那样活跃,但他心中的满足与安慰依旧来自于那些曾经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。当时的詹才芳已不再看重职务,他唯一的期望就是能被人民铭记,得到他们的敬仰与爱戴。